ad0006:陰陽共濟
陰陽,這一古老而深邃的概念,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之中,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哲理。陰陽共濟,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一種指導我們生活、理解世界的重要理念。
陰陽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事物的完整麵貌。如同白晝與黑夜,白天陽光普照,充滿活力與生機,是陽的體現;夜晚靜謐安寧,萬物休養沉睡,是陰的象征。然而,黑夜的盡頭必將迎來黎明,白晝的結束也會迎來黑暗,陰陽在時間的流轉中交替,維持著天地的秩序與平衡。
在自然界中,陰陽共濟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季的更迭便是陰陽變化的生動展現。春夏時節,陽氣漸盛,萬物蓬勃生長,展現出生命的繁榮與活力;秋冬之際,陰氣漸長,草木凋零,動物蟄伏,為來年的新生積蓄力量。陰陽的交替使得自然界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生生不息,循環往複。
人類社會同樣遵循著陰陽共濟的規律。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進步與保守、創新與傳統、競爭與合作等看似對立的力量,實際上也是陰陽共濟的體現。進步與創新帶來變革和發展,是陽的推動;保守與傳統則保留了文化的根基和價值,是陰的穩定。競爭激發了個體的潛能和創造力,是陽的活力;合作促進了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是陰的和諧。隻有當這些力量相互協調、相互製約,社會才能穩定、持續地發展。
對於個人而言,陰陽共濟也是實現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關鍵。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工作的積極進取,追求事業的成功和成就,這是陽的力量;同時,也需要適時的休息與放鬆,關注內心的寧靜和情感的滋養,這是陰的滋養。隻有在工作與生活、動與靜、外與內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才能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壓力,保持身心的健康與活力。
陰陽共濟的理念提醒著我們,世界並非非黑即白,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往往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應當以一種包容、全麵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尊重事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不偏執一端,不過分強調某一方麵,而是努力尋求陰陽之間的平衡與和諧。
總之,陰陽共濟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它教導我們在變化的世界中保持平衡,在對立中尋找統一,以和諧的態度麵對生活的種種挑戰和機遇。當我們領悟並踐行這一智慧時,便能更好地與自然、社會和自己相處,創造出更加美好、和諧的人生。
ad0007:兩極轉換規律
兩極轉換規律,也就是因果循環規律。就像雞生蛋,蛋生雞這一問題,它始終困擾著人們,這一問題,也充分的說明了,這是兩極和本體之間的轉換關係以及三生萬物的無極學說。
在這個問題,人們隻想到雞和雞蛋的因果關係,卻忽略了陰陽共濟關係。這就是本體和兩極的關係。本體是一,兩極是二。無極是三,三生萬物,萬物就是圓。了解這一規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這個人世間,吃、穿、住、用、行,人們所看,所想,所做的等等……所發生的一切事物都離不開這一規律。舉個例子,人們想建一座房子,建這一座房子需要建築材料,如磚頭,水泥和沙子,要有家具,門窗等等,有了房子就會有人住,有人住才能形成了一個家,有一個家庭,就會有爸爸媽媽和孩子,有了這些關係,就需要繁衍後代等等,這一係列的問題和現象,其實就是本源與兩極的轉換。人就是本源,房子和家庭就是兩極,許多的建築材料和家庭成員關係就是因人生活而存在的萬物。在這個過程中,你能分清楚先後和主次嗎?是分不清楚的,因為,在不同的轉換過程,先後次序會隨著轉換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正是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你是無法分清主次先後的,主要是看它的轉換過程。其實,人們並不需要過多的計較,先後主次問題。隻要考慮到自身的滿足和需求就可以了,做到內心平衡。在這裏就不一一說明了。
第三節:龍鳳呈祥
ad0008:我們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龍——是人類杜撰出來的一種靈性神類物種,確切的說是中國人杜撰出來的一種神性物種。既然說是杜撰出來的物種,那就是玄幻的,虛的,不就是迷信嗎?為什麼什麼我們中國人還引以為傲,不主張科學,反對迷信了呢?甚至,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這一說法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和精神內涵。從玄學和神學的角度來看,龍這一物種是人們對美好向往的一種精神追求,龍的外貌特征是集聚了眾多具有靈性動物的體質特征於一身,
從遠古時期開始,龍就被視為一種神秘而強大的象征。在傳說和神話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掌控天地的力量,被認為是能夠帶來祥瑞和福祉的神物。
在古代,皇帝常被視為“真龍天子”,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貴。龍袍、龍椅等物品也成為皇權的象征。
同時,龍的形象融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征,具有強大的包容性,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包容並蓄的品質。
在精神層麵,龍所代表的勇敢、智慧、堅韌等品質,正是中華民族所崇尚和追求的。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曆經風雨,不斷傳承和發展,就如同龍一樣,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勇往直前,生生不息。
總之,“龍的傳人”這一稱謂,凝聚了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自豪,也是對優秀品質和精神的傳承與追求。
ad0009:青鳥傳說
傳說人類繁衍起來後,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突然打起仗來,從天上打到地上,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將不周山撞崩裂了。不周山是支撐天地的柱子,它的崩塌導致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同時大地也裂開了。導致著人類處於危難之中,女媧目睹這一切後,十分不忍,於是著手進行補天的偉大工程。於是,她將大地上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熔化成漿,用這些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他一邊收集石子,一邊煉石成漿,沒日沒夜,從不停歇,就在這時,隻聽得“轟”地一聲巨響,大地突然裂開一條縫隙,從中騰空而起一隻巨大無比的青鳥。這隻青鳥體型龐大,展翅高飛,遮天蔽日。它看到女媧正在辛苦地煉石補天,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憐憫之情。
於是,青鳥揮動著它那巨大的翅膀,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長嘯,聲震天地。刹那間,隻見石漿如河流般逆流而上,源源不斷地湧向天空。瞬間,天空中閃過一道耀眼的巨光,將天空中的大窟窿牢牢堵住,天地間再次恢複了寧靜與祥和。
在石漿的光芒照耀下,青鳥也變得五彩斑斕,渾身散發出金色的光芒,令人驚歎不已。它的美麗和神奇感動了上天,最終被王母娘娘看中並收為坐騎。從此,青鳥成為了仙界的一員改名為"鳳"。青鳥象征著公平正義,勤勞善良富有吉祥之意。擁有了更高貴的身份和地位。後來,人們把這種公平正義之舉稱之為"青天"。人類最早的母係社會典故也是源於此,上天賦予女性這種勤勞善良的品質來惠及天下,把女性譯為水有包容之心和大地母親之稱謂。龍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追求,為開拓精神。鳳是人們對公平正義,樂善好施彙及天下天下的品質標準,為精神支柱。兩者合二為一才能"龍鳳呈祥"。
第四節:龍生九子,鳳育九雛
“龍生九子,鳳育九雛”這一古老的傳說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於祥瑞、力量與美好的向往。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其神秘而威嚴的形象深入人心。傳說中,龍性淫,與不同的生物交合,從而生下了九個各具特色的兒子。這一傳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和典籍記載中,龍的形象逐漸豐滿和多樣化。早期的龍可能更多地被視為一種自然力量的象征,與水、雨等元素密切相關。隨著時間的推移,龍的形象被賦予了更多的神性和人性特征,成為了皇權的象征,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力量。
ad0010: “龍生九子”的說法最早見於明代弘治年間一位學者的筆記。但在此之前,關於龍子的個別記載已經散見於各種古籍之中。這些記載雖然零散,但為後來“龍生九子”的完整說法奠定了基礎。
長子囚牛,龍與金牛所生。據說性格溫順,喜愛音樂,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龍與狼所生。好勇鬥狠,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三子嘲風,龍與鳳凰所生。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不僅象征著吉祥,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四子 蒲牢,龍與癩蛤蟆所生。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害怕鯨魚。當鯨魚發起攻擊時,它就會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
五子狻猊,龍與獅子所生。形如獅子,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六子霸下,龍與烏龜所生。又名贔屭,樣子似龜,喜歡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七子狴犴,龍與老虎所生。平生好訟,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
八子負屭,龍與龍所生。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九子螭吻,龍與鯉魚所生。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各有不同的形態和性格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世界萬物的獨特理解。
ad0011: 與龍相對應的鳳,同樣在中華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鳳,被視為祥瑞之鳥,象征著美好、高貴和幸福。鳳育九雛的傳說,展現了鳳的繁衍與傳承。
金鳳,性格平和,舉止優雅,是九雛中最為高貴的存在。彩鳳,五彩斑斕,羽毛華麗,象征著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願景。火鳳,周身環繞著火焰,充滿了熱情和活力,代表著激情與奮鬥。雪凰,喜歡嚴寒,冰清玉潔,寓意著純潔與堅韌。藍凰,能夠呼風喚雨,掌控自然之力,展現出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