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繼《秦漢聞人肖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秦漢文化風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出版之後,又一本性質接近的小書。大略是2013 年之後寫作的一些主題與題材相類同的文章的集合。
基本定稿,準備今晚就寄給編輯先生的這本《秦漢英雄氣運》書稿,最終要草寫《後記》了。這時候,不能不說到近幾天大家紛紛熱議的這個日子。40 年前,1977 年12 月9 日至10 日,我參加了1966 年教育秩序被破壞之後得以恢複的第一次高考。記得當時可以報四個誌願,我報的是:1. 北京大學考古專業;2. 北京大學圖書館專業;3.武漢大學圖書館專業;4. 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最終以第四誌願錄取。
回憶人生道路的這一轉折,有人說,最應當感謝的是提出恢複高考建議的一位大學教授;有人說,最應當感謝的是做出恢複高考決策的一位領袖人物。對於我這樣一個在1977 年得到爭取邁進大學校園機會的普通青年來說,深心以為最應當感謝的,是鼓勵和支持我走上學術道路的親愛的母親。那一年,小我3 歲的妹妹已經以“工農兵學員”身份享受了高等教育,小我4 歲的弟弟已經決心備考。高考報名限定的年齡是25 歲,但是又宣布特別注意招收高66 級和高67 級的學生。
作為初66 級學生,我們和高68 級學生正好在報名限定年齡之外。後來得知,陝西有的地區的同學,就因為這樣的規定,雖然準許參加考試,最終卻沒有錄取。他們大都是後來參加了1978 年高考才走進大學的。我因為報名年齡的規定而猶豫,也因為沒有上過高中而缺乏自信,也由於工作確實忙,不大願意請假複習,已經傾向於放棄這次機會了。是母親堅定地主張我報名並努力準備考試。記得本科畢業之後考慮是否報考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時,母親又一次敦促我報名。為了減輕我的負擔,她把我一歲多的女兒接到北京親自照料。最後一門考試結束的當天,母親就把我女兒心一送回西安。在西安站的月台上接到她們時,我真切體會到母親為了我的學業承受了怎樣的辛勞。讀書時,我是帶著47 元的鐵路裝卸工的工資的,這在全班大概是最高的。
但是許多曆史學考古學書籍,都是母親為我購買的。母親離開我們已經8 年多了。我今天教學與研究所使用的一些基本文獻,許多扉頁上仍然保留著母親名字的鮮明朱印,含淚撫摩,慟切無已。
收入本書的37 篇文章,角度不一,主題各異,試圖自不同視角從英雄主義、進取精神、開放胸懷等方麵介紹秦漢時期我們民族精神具有曆史積極意義的時代特色。秦漢文化對後世的影響,也力爭有所說明。希望通過通俗解讀曆史學知識的方式,與讀者一起深化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認識和理解,以利於繼承其中有益於促進社會進步的內容。
王子今
北京大有北裏
2017 年12 月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