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的時代浪潮中,我寫下《洪流萬裏》(1 / 3)

《中國報告文學》雜誌主編李炳銀知道我曾深入了解我國學雷鋒活動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趨勢,邀約我為其刊物撰寫了一篇報告文學《洪流萬裏》,發表在該雜誌頭題。我記述了我國學雷鋒活動風起雲湧的壯觀景象。

在雷鋒精神的鼓舞下,60年來,我國這片古老而新生的土地上,湧現了數不清的“雷鋒傳人”,他們是雷鋒式的先進人物,他們忠實地實踐雷鋒精神,又創新發展了新的內容,從而豐富了雷鋒精神,成為全國軍民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事業征途上,一個又一個裏程碑式的旗杆,成為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一個又一個航標。這些學雷鋒的先進典型以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作為,詮釋了雷鋒精神在當代並在以後的歲月裏長久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展示了一道亮麗無比的風景線。

雷鋒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學雷鋒先進典型,以各自鮮豔的色彩,讓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花團錦簇。

這些標杆式人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雷鋒的身後。

1963年11月18日清晨,某部隊野營訓練沿鐵路線行軍,行至湖南省衡山車站南峽穀時,滿載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車迎麵急駛而來,馱著炮架的一匹軍馬猛然受驚,竄上鐵道,橫立於雙軌之間。就在火車與驚馬將要相撞的危急時刻,有一個戰士奮不顧身,躍上鐵路,拚盡全力將軍馬推出軌道,避免了一場列車脫軌的嚴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群眾財產的安全,自己卻被卷入列車下。他在雷鋒犧牲一年多之後為人民而壯烈犧牲,年僅23歲。他的名字叫歐陽海。

1965年7月14日,在民兵軍訓時忽然發生意外,一個炸藥包被拉著了導火索。危急時刻,有一個戰士喝令周圍的人“快閃開”,他自己卻猛撲上去,用身體緊緊地壓住了就要爆響的炸藥包,他以自己的犧牲保護了在場的12名民兵和幹部,他以自己的死換得了那12個人的生。他的名字叫王傑。

1966年3月15日早晨,一個戰士和戰友們駕著3輛馬拉炮車外出訓練。在佳木斯公共汽車站附近,他駕的炮車轅馬被汽車喇叭聲所驚,突然向人群衝去,這時有6名兒童嚇呆了,孩子們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把韁繩在胳膊上纏了幾道,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緊接著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手撐轅杆,從轅杆下麵用雙腳猛踹馬的後腿,馬突然倒下,車翻了,6名兒童安然脫險,可他,卻被壓在翻倒的車馬底下。許多候車的乘客、上班的工人、上學的學生,都被他的英雄行為所感動,幾百名群眾和戰士,紛紛要求為他獻血,搶救他的生命。可是,由於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他光榮地犧牲了。他的名字叫劉英俊。

有一個女工,1958年參加工作,曾在洛陽造紙廠當鍋爐工,1966年到老集煤場做臨時工,1971年轉為正式工人。進煤場後,她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商業服務工作,熱心為用戶服務,處處為國家精打細算,被譽為“閑不住的實幹家”。她熱心照顧孤寡老人和軍烈屬,影響、幫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長。她的名字叫趙春娥。

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一位69歲的老人在公共廁所疏通糞便時,被沼氣熏倒,落入糞池。正在街上辦事的一個大學生聽到呼救聲,扔下攜帶的物品,立刻跑到出事地點,攔住正準備施救的其他群眾,毫不猶豫地率先下到3米深的糞池內,奮力搶救這位老人。由於糞池中充滿濃烈的沼氣,這個大學生不幸被沼氣熏倒在糞池中,因嚴重中毒窒息,搶救無效,光榮犧牲。犧牲時年僅24歲。他的名字叫張華。

有兩位科學工作者,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奮不顧身,由於過度勞累,病情惡化,不幸英年早逝。一位逝世時僅44歲,他的名字叫蔣築英;另一位逝世時僅47歲,他的名字叫羅健夫。

有一個普通幹部,薪金並不多。但他們全家克勤克儉,艱苦樸素,把省下來的錢,幾十元,幾百元,送給那些急需用錢的人。這個幹部不但在工作上踏踏實實地幹,而且在生活中始終以雷鋒為榜樣,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竭盡所能地為群眾做了大量排憂解難的好事。他義務贍養過10人,把7人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被人們譽為20世紀“80年代新雷鋒”。他的名字叫朱伯儒。

有一位年輕的團參謀長,愛崗敬業,愛軍習武,是一名具有現代軍事素養的指揮員。他在業餘時間裏潛心研究軍事理論,曾寫出70篇軍事學術論文。1991年4月21日上午,他現場指揮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一名戰士由於揮臂過猛,彈體碰撞到塹壕的後沿,手榴彈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監護員腳下。這位指揮員看到已經拉開拉火環的手榴彈“哧哧”冒著白煙,在手榴彈瞬間就要爆炸、萬分緊急的刹那間,他不顧個人安危,大喊一聲:“快臥倒!”隻見他一個箭步衝過去,推開了監護員,俯身抓起手榴彈,想把手榴彈扔出塹壕,但手榴彈還沒出手就爆炸了。兩名戰友得救了,他卻英勇地犧牲了。他的名字叫蘇寧。

有一個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的女孩,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知識,並學習針灸,在當地為老百姓行醫,治病排憂,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她身殘誌不殘,還把自己的人生經曆寫成書,讓無數青少年感動並立誌成才。她被稱為“80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她的名字叫張海迪。

有一個戰士1972年光榮入伍,成為蘭州軍分區某部機械修理所的一名戰士。他把本職崗位作為學習和發揚雷鋒精神的最佳場所,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和其他同誌合作研製成功5項革新成果,其中3項獲得科研獎。他矢誌不渝地學習雷鋒精神,助人為樂、無私奉獻,曾3次將戰功讓給了戰友,3次放棄轉業機會,無數次為素不相識的人排憂解難,在軍內外被廣泛譽為“當代新雷鋒”“秦川牛”。他的名字叫李潤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