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的時代浪潮中,我寫下《洪流萬裏》(3 / 3)

在我國空軍,有一位試飛英雄,他刻苦鑽研國防高新科技,獻身國防現代化,先後7次正確處理空中重大險情,創造了國產運-8飛機試飛史上的16個“第一”,為國產運-8飛機飛出國門、飛向世界做出了貢獻。對於試飛員來說,今天你飛的時候,把遺囑交給我收存,明天我飛的時候,把遺囑托付給你保管,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但他從未動搖過做好本職工作的信念。他的名字叫鄒延齡。

有一位轉業軍人,在部隊時就是師裏學習雷鋒標兵,退伍後,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從1996年開始擔任采礦場公路管理員,他每天都提前兩個小時上班,15年裏累計獻工15000多小時,相當於多幹了5年的工作量。他助人為樂,做好事無數。他19年裏獻血6萬毫升,比他身體血液的10倍還多;他收入微薄,卻先後資助了100多個孩子;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愛心團隊”成立了一個又一個。他被稱為“當代雷鋒”。他的名字叫郭明義。

有一位從科研崗位上成長為總工程師、總經理的幹部,帶病進行艦載機在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上做起降試驗訓練。在海試過程中,他曾感到過不適,但他並沒有中途下艦。在航母上的日子,他的作息時間都是按照軍隊的規定安排。除了一些正常的工作之外,他用全部精力細心解決艦載機和航母的協調問題,一直在遼寧艦上與科研人員和官兵搜集整理起降試驗的相關數據,一直堅持到起降試驗成功。他欣慰含笑倒在了試驗訓練成功慶祝的時刻。他的名字叫羅陽。

還有麵對眾人冷漠,毅然救助被碾壓女童的“拾荒老人”陳賢妹;伸出雙臂接住墜樓女孩的“最美媽媽”吳菊萍……

在河南鄧州,有一個“編外雷鋒團”,他們的基本力量是1960年從這裏應征入伍到沈陽軍區工程兵第十團的560名戰士。他們曾與雷鋒在一個團工作、學習和生活,有的還同在一個連。他們深知雷鋒的先進事跡,以與雷鋒同團戰友為榮。他們中的10人先後成長為雷鋒團的團長、政治處主任及營長、營教導員,有27人成長為連排幹部。他們在退伍返鄉的幾十年裏,把傳承雷鋒精神作為自己的崇高追求,身體力行,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學習雷鋒,傳播雷鋒的火種,被當地幹部群眾親切地稱為“編外雷鋒團”。在他們的帶動和影響下,社會各界積極要求參加到他們中間來,陸續成立了少年營、交警營、大學生營、電力營等多個學雷鋒組織。每年的雷鋒誕生日、雷鋒犧牲日、老一輩革命家題詞紀念日,“編外雷鋒團”都要采取各種形式開展學習雷鋒活動。1997年4月,中共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武裝部決定,按民兵形式正式成立“編外雷鋒團”,原雷鋒生前所在團第九任團長宋清梅任團長,原雷鋒生前所在團政治處主任姚德奇任政委。這個團成立以來,先後外出作報告800餘場,足跡遍及8個省45個城市,聽眾達100萬人次。這個團由最初的3個營發展到20多個營,成員由560人發展到13000多人,涵蓋了鄧州這座城市的多個係統、多個部門,特別是21個窗口服務行業,使鄧州成為傳播雷鋒精神的一片沃土。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布了第一批50個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50名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這些示範點和標兵,涵蓋了社區、農村、企業、學校、機關、窗口單位等基層單位,覆蓋了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在全社會發揮了模範傳承雷鋒精神、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範引領作用。命名公布這批示範點和標兵,是為了組織推動各地各部門學習借鑒學雷鋒活動示範點的先進經驗,學習宣傳崗位學雷鋒標兵的先進事跡,運用榜樣的力量不斷深化拓展崗位學雷鋒活動,推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使這項工作更加多樣化、具體化,讓雷鋒精神滲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麵。

此後,中共中央宣傳部又於2016—2019年、2021年先後命名了第二批至第六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了第七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其中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有:北京市第六醫院骨科主任孫禎傑、天津市河北區環境衛生管理一所工人徐文華、河北省廊坊市環境衛生事務中心清運管理站副站長馬希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魏玉清、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紅十字會副會長葛才貴、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客運段南寧車隊Z338\/5次四組列車長張敬鈺、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老戰士報告團團長李光祥、國家電網撫順市供電公司黨委黨建部主任鄭獻春、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急診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尹永傑、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消防救援支隊前進區大隊二級消防戰士王彪……

這些獲得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命名的單位和崗位學雷鋒標兵,每一個都有十分感人的故事,這讓我們感受到,學雷鋒的隊伍在逐漸擴大,學雷鋒的道路在不斷延伸。

歲月在流逝,時間在綿延。我肯定記不全中國大地學雷鋒湧現出的典型,而且春夏秋冬,日月更迭,我追趕著並記錄著這時代的潮流,掛一漏萬是避免不了的。今後,必將會湧現出更多的學雷鋒先進集體和個人,這是大勢所趨。

雷鋒的生命定格在22歲永恒的青春,但他依然活在我們中間,他依然走在我們的前方。一個雷鋒在前麵走,千萬個雷鋒緊跟上。這是我們的社會充滿生機的標誌,這是不可阻擋的蓬勃向前的時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