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我們班新來了一名叫孫文珍的女同學,她瘦小,脆弱,而且性格很內向。班上排課桌前,她要求老師將她安排在最後一排的最邊上。每天都是一個人早早到校,一整天,幾乎都在教室後邊的角落裏坐著。
經過觀察,我發現她的腿似乎不大好,左邊的那條腿,好像短了一點。
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的真實情況,她生下來的時候,腿就不好,屬於先天性殘疾。她家原來住在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沒錢看醫生。這些年,她爸爸媽媽到城裏做生意,賺了錢,在城裏買了樓房,就把她帶到城裏來上學。
看到她那樣,我們反倒覺得很難過,一直很想幫助她,希望她和大家成為好朋友,可欲速則不達。
怎樣才能捅破這堵隔閡的紙牆?
我是班長,下課後,我又叫來幾個女生開會。我把自己的想法一亮,大家高興得叫起來:“哇!這個辦法行!”
下午,第二節課後,我將自習課改成班級故事會,要求每同學準備講一個童年裏的小故事,不寫稿子,就那樣即興上台講。故事既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講完,又要有趣。我全班52名同學,人人做好準備,最後用抓鬮的辦法,決定參講人。
怎樣才能保證孫文珍抓到有效的鬮呢?大家有些擔心。
我想了想說:“這樣吧,在做鬮時,在白紙外邊用藍墨水點一個小點兒,大家互相暗暗通個氣,這個有藍點兒的鬮,每個人都不要抓,等抓到最後,留給孫文珍抓。”
我做好52張小白紙片,隻有十張紙片上寫有“講”字。我把寫了字和沒有寫字的小白紙片,統統折成外形觀一色的小方紙塊兒,混裝在透明的塑料兜裏,由前往後,一、二、三、四、五……依次讓每一個同學抓。抓到最後,塑料兜裏隻剩下一個小方紙塊。
我來到孫文珍跟前,說:“孫文珍,輪到你抓了,最後一個是你的鬮。誰讓你坐最後一個呢?”
孫文珍對我看看,伸手抓出那個小小的方紙塊。然後,一折一折地放開:是一張有字鬮,孫文珍臉一下就紅了。
我馬上鼓勵她:“這是上帝讓你抓的,我也沒辦法,對不對?”
按照有字鬮上安排的順序,孫文珍第五個講。
第一個上台的是王柯。他走上台,大大咧咧講了他童年中一件有趣的故事。
“小時候上幼兒園,一年冬天,老師給班上小朋友們分西紅柿,每個小朋友隻能分到一點點。那一點點西紅柿,我很快就吃完了。吃完後,還想吃。拿眼這麼往旁邊一看,那個小朋友的西紅柿還沒吃。我趁她不注意,一伸手,將那點兒西紅柿撿起來,迅速放進嘴裏。又迅速將一塊紅色橡子泥放到她跟前。
“老師分完西紅柿,說:‘小朋友們!大家開始吃吧。冬天裏的西紅柿,好不好吃呀?’
“‘好吃!’小朋友們一起說。
“那個把橡子泥放到嘴裏去的小朋友,剛說出‘好’,‘吃’還沒說出口, 就‘哇!’的一聲哭起來……”
王柯講到這兒,教室裏笑成一片。
第二個上台講的是秦小芹。講她七歲那年暑假到鄉下姥姥家去,在路上遇到蛇的故事,講得大家身上起了一層雞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