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他人是每個人的權利,你不需要背負巨大的心理負擔,在日後麵對對方時感到內疚。當一件事與自己三觀不符,起碼與自己心中所想有巨大差距時,勇敢地說“不”,果斷地拒絕,才是最明智的解決問題之道。
拒絕聚焦:結束在“你以為”的記憶中發酵
人與人之間一旦摻雜了感情,很多事便不能用道理說話。
但是“你以為”的情緒都太具主觀性,隻有感性與理性結合是相對安全且保守的交際之道。
學校召開家長會,選中其中幾個孩子的家長做《教子說》,也就是闡述自己的育兒觀。郭陽的爸爸是一位企業老板,家庭條件向來不錯,爸爸的一席《教子說》語驚四座。他說:“兒子,我想要告訴你,當你18歲成年的那天,你和我都將是獨立的個體,我對你將不再有義務。但是因為你是我的兒子,我希望你走的路越順越好、越美越好,我不會給你留下什麼產業,也不會為了你委曲求全。因為咱倆的人生都是獨立而且自主的,我希望你這一路都是被我欣賞,或者我們可以一起探討,而不是我指導或者安排好的。我可以借鑒給你我的人生經驗,但是我不會引導你按我的規劃……”那天開完家長會,很多父親來和郭陽爸爸探討,並且留了聯係方式,他一時間成了這次家長會的“大忙人”。但是兒子郭陽卻並不開心。回家的路上,他坐在副駕駛一言不發,爸爸問他這是怎麼了。他終於開口道出原因:“我以為我是你兒子,這事一輩子都不能變。哪曾想我18歲就得獨自披荊斬棘了!”爸爸覺得他的理解聽起來很有趣。“是我兒子這件事,一輩子都不會變。但是18歲獨立闖江湖這件事很酷!不要過分在意你心裏的‘你以為’,這種‘以為’通常要實踐見真知!”今天已經身為外企銷售老總的他回憶起這件事仍然覺得充滿趣味。他說:“如今我的老父親在廣場抖空竹,我認為他年齡大了,為他著想不願讓他出去。他仍舊搬出‘你以為’的路子和我講道理,所以他今年78了,還擁有‘絕對’的拒絕權和自由!”台下是一片掌聲,而他的兒子坐在班級的第三排,滿臉驕傲地看著爸爸,聽著他講爺爺的故事。
很多人都會活在“我以為”這種情緒中,然後情緒不斷地發酵,似乎事情還沒有開始,就要朝著預想的方向去,隻要稍有偏差,都會覺得難以接受。你的“你以為”,未免先知太早,太獨斷。
由塗磊主持的一檔情感調節類的綜藝節目上,已患乳腺癌的媽媽和女兒之間的矛盾很深,媽媽覺得女兒不關心自己,在自己住院期間還要看書看手機,也不像鄰床陪護的親人那般細心地給自己捏肩捶腿,她感覺非常委屈。而當主持人問到女兒原因的時候,她說:“當時沒有意識,媽媽也沒有要求,我以為她不需要。”主持人很生氣,把女兒批評了。這邊媽媽更加委屈,說起女兒從小到大,她們兩個幾乎都是吵著過來的,她的大意是:我以為小孩子嘛,不好管教訓一下就是了,沒想到一吵就吵了二十幾年!看得出母親也是一個極為細膩而且相當敏感的人,她和女兒不像是母女,更像是拌嘴的鄰裏在各說各的理。在場的觀眾很安靜,當然這是一檔調節型的節目,結局固然是好的。
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情感關係出現了問題都很難說是一方的錯,這對母女十分相像地活在了“我以為”的情緒裏,受不了超出這個界線之外的拒絕,否則就感覺自己遇到的人錯了。即便這個人是親人,即便這其中也很可能有自己的過失,但是處在情緒中的人卻渾然不覺。
【智慧屋】
和“我以為”告別
不論你是何種身份,也無論你是何種角色,甚至從事何種項目,閉門造車是最大的忌諱。沒有人天經地義或者就真的感同身受地和我們“同頻共振”,所以第一步先要使自己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很多人被拒絕之後就在想,是不是這個人對自己有意見所以不肯幫助我?我一直拿他當朋友,但他為什麼要拒絕我?我們之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問題?這種人徹徹底底地成了情緒的奴隸。還有拒絕了對方的人,在拒絕過後會想他會不會生我的氣?以後不和我來往了怎麼辦?再見麵我會有些不好意思……兩者一樣,這種情緒上的煩惱就像是彈簧一樣,真的是你弱它就強,強大到影響了你的生活節奏和質量。然而其實在外人看來,你像是在照著鏡子抓狂,別人根本看不懂,也看不到,因為天下本無事,唯你在自擾。
拒絕主觀聚焦:最先解救的是自己
有太多的主觀想象並非事實,但人們仍舊願意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用並不正確但十分堅定的一己之見強力排他,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對方是無感的。不要以為你以為的就是正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由單個個體完成的,你需要同事的配合,需要親情的溫暖,需要朋友的相伴……
拒絕遲疑:你不會拒絕是因為過於自尊和自卑
雖然不會拒絕的你有那麼多美麗的外衣為你掩飾,但仍然不可回避的是你的過於自尊和自卑,活在自己營造的世界中卻疲累到極致。其實這個世界上的人那麼多,隻有你自己過分在意了自己。
世間萬事萬物,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性格,近幾年來有個誕生於網絡上的流行詞,叫作“糾結”。意思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這一點也不稀奇,因為社會越來越不純粹了,萬象更新得太快,人們的思想刷新得太快,很難一針見血地做出判斷。糾結的事情越來越多,買東西選哪個牌子?擇偶的條件哪項在前哪項其次?麵試的備選人員通知A還是通知B?他找我辦這個事情是不是有別的目的?我要不要拒絕?選什麼理由好呢?……
“燒腦”這個詞也誕生於網絡,它和“糾結”真是好搭檔。因為一“糾結”就會讓大腦處於高速的運轉模式,腦細胞不夠用,因此疲憊不堪,“燒腦”這個詞簡直是太形象。
同學聚會這個事,是令人心酸的事,也是令人興奮的事。能見到當年一起抓過青蛙,一起逃過課,也可能一起幹過壞事的玩伴,但是曆經多年再相見,大家的事業發展步伐並不一致,以至於人總是湊不齊,因為總有一些人張羅,總有一些人退縮,還有一些人選擇觀望。張靜拉開衣櫃門和老公說:“我都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這怎麼去聚會?”老公一邊打遊戲一邊抬頭看了一眼:“一櫃子都是你的衣服!”張靜回過頭氣急敗壞地拿一件裙子砸在老公頭上:“結婚之前買的和你有什麼關係!”一件小事也會惹得兩個人悶悶不樂。張靜沒有找到心儀的衣服,拿起手機,找到班長的微信:“老班長,聚會我的報名取消了吧,孩子沒人帶,你們好好聚吧,多照點照片發群裏。”老班長是個幽默的人,一條微信“叮”一下飛過來:“帶娃兒來,很多人秀房秀車的,咱們秀娃兒,他們沒有!來吧,大家都挺想你的。”張靜被老班長的幽默逗笑了,心又活了,她糾結著去還是不去,穿什麼,說什麼,要是不去理由還要怎麼說……
“你鍋裏燉著什麼,好像都糊了!”老公突然來了一句。張靜恍然一下回過神兒來,原來是給孩子煮奶瓶,水都燒幹了,奶瓶也燙化了,兩百來塊沒有了,她心疼又心焦……這場聚會直到當天夜裏12點她也沒有決定好是否要去,老公睡了,班長告訴她決定好了通知他一聲。
這個糾結的女同學,按照這樣的節奏,人到40歲頭發就要掉三分之一,因為太燒腦!她沒有堅決地拒絕班長,又沒有強烈想要去的欲望,又沒有動過念頭買件得體的衣服,還在抱怨和老公的生活不如意,她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她的抓狂來自於她的自卑,而自卑又產自於過分的自尊。總希望在人前展現最好的一麵,但是自身條件和心理又不夠強大,所以示眾的磁場總感覺哪兒漏了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別人看她不會有任何異樣,但她想著想著自己就會臉紅。一個不懂拒絕的人,又不完全明確行動方向的人,內心多是彷徨和自憐自艾的,豁達而坦蕩的人生態度,像空氣一樣急缺而重要。
大誌是行業裏頗具口碑的職業經理人,在辭職之後多家企業找到他,其中有一家他看中了,因為以前有過業務接觸,麵試見的是對方的老總,承諾的條件也非常好,常理來說第二天到崗就是了。可是回到家後,大誌想起原來的老板,也是這個行業的,自己這麼做是不是對不住他呢?畢竟是同行業,自己掌握著大量的公司信息,說不借鑒但大腦不受控啊!他拿出手提電腦給新公司老總發了拒絕的郵件,不料新公司老總大為讚賞,更加看好他,開出了更優厚的條件,這一開,大誌又心動了。他想原來的企業老板如果知道他的顧慮也會勸他想開,並且不會介意,如此一來,他再次答應了新公司老總。可是一覺醒來,他接到原公司老板電話,原老板來到他所在的城市出差,想見個麵,這一麵見過之後,他又答應回到原來的公司。於是再次給新公司老板寫了拒絕的郵件,這次,老板回複得很簡單:希望還能有緣。
這件事被大誌辦得拖泥帶水,三番兩次並不漂亮,如果他一開始就懂得拒絕,或者在第二輪邀請時就果斷拒絕,想必會有更好的結果。而他之所以猶猶豫豫,還是心底裏的遲疑在作祟,他並沒有對新公司充滿信心,也就是並沒有對自己到新公司的工作充滿信心。過於在意相應的影響和結果,而其實在旁人眼裏,這一切好像是他和空氣的一場博弈,別人看得累,他自己也很累。
【智慧屋】
果斷決定,告別猶豫
在考慮一件事情利弊的過程中,不必想得過於複雜,過於周全,反而會形成一種桎梏。果斷決定之後要學會為決定埋單,尤其是麵對第三方的決定,在公布之後,必須將側重點考慮到責任的層麵,而不再是自己對當初的利弊考慮是否周全。因為一旦按著這個思維想事情,你的決定永遠不夠周全。
適度自尊讓你更自信
自尊是每個人心底裏不可描述的複雜情緒,過多過少都是極端。衡量自尊心是否健康的標準就是你能否坦率地麵對自己所處的當前生活和社會階層。理性地麵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並對未來充滿希望。這種源自於心理的坦蕩和樂觀也會讓你變得越來越自信,而這份自信也會作用到你的生活中,讓理想的一切和你靠得越來越近。
學會勇於負責
之所以猶豫,之所以哪一種選擇都會有推倒重來的想法,就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做到勇於負責。不是每一次決定都有機會推倒重來,不是每一個推倒的決定都可以被諒解。言談舉止皆是烙印,決定與否都將印有你個人的標誌,人生的信用額度沒法擦掉重來。
放下心中諸多的遲疑,每一種選擇都有屬於它的結果,不到最後不可知。在猶豫中浪費時間,不如在終點處總結經驗來得更實在。切忌將有限的熱情和年華用在自我內心的博弈上,真正的戰場具體在哪個方向也許還未可知,但一定不在你的心裏。
拒絕猶豫:勉強承接,是短痛與長痛的並發
最阻礙腳步前進的除了不開始,還有就是從心底裏的猶豫不決和抗拒。口是心非地承接了自己並不喜歡和認可的事,從開始接受的一瞬間直到這件事結束,你的心情都是陰霾的,而圍繞著你的家人和工作也都是灰色的。
換言之,做什麼事都最怕心猿意馬,明明不想應承的請求,卻礙於麵子開不了拒絕的口,就在猶豫的心理過程中接受了。可隨之而來的全是圍繞著這件請求的煩憂,你不但要為此付出時間,還要付出精力,弄得心力交瘁不說,心情也跟著煩躁起來。最糟糕的就是下班回家,以往孩子玩鬧,怎麼看都覺得可愛,現在孩子一撲過來,就想立馬溜走……你根本沒有心思去放鬆,並不是這件被請求的事兒有多麼大,就是人做一件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跟心情完全逆反的事,耗的不是時間,而是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