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母有緣”中解脫
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麵積不是很大,物產也不是很豐富,可以說是一個蕞爾小國。在15世紀時,葡萄牙的人口僅100萬左右,然而在16世紀這個資源並不豐富的小國卻實現了大幅度的飛躍,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擁有廣闊麵積的龐大帝國。縱觀葡萄牙的曆史,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巧合與機遇而已。
葡萄牙的地勢屬於背山麵海,中國的傳統風水學中有提及,這種地形主得“父母運”,可以自立門戶。不知是不是巧合,葡萄牙曆史上,也的確是“父母有緣”,葡萄牙與緊鄰的歐洲大國西班牙,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聯係。葡萄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依存於西班牙,在葡萄牙人民的努力鬥爭下才終於脫離了西班牙而分裂出來。
公元前11世紀時,還沒有“葡萄牙”抑或是“葡萄牙人”,最初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居民被稱為伊貝魯人,他們定居在半島東北部的山區。
他們幾乎沒有什麼遺跡留存下來,所以現在也隻能稱其為傳說中的伊貝魯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由意大利北部一帶遷徙過來的。
其實,關於伊貝魯人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他們來自於北非,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們並非是外來人,而是伊貝魯河沿岸的土著居民。但有一點是無需爭議的,那就是古希臘的航海者們給他們起了這個名字。當時的古希臘人將這條西方半島上的大河命名為Ebro,而把居住在大河附近的居民就叫做伊貝魯人。伊貝魯人處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掌握了一定的農業技術,並且開始圈養家畜、建造房屋和過定居的生活,並且之後進入了青銅時代。經過考古發掘,發現了許多他們製造的具有精美花紋的陶器,在一些陶片上還刻有類似於文字的符號係統,其風格與日後北歐出現的如尼文字比較相像。
公元前6世紀前後,縱橫馳騁整個歐洲的凱爾特人也進入了這片土地,他們帶來了先進的鐵器製造技術,並在半島西北地區定居下來。
凱爾特人所掌握的相對先進的鐵器技術對半島上的原住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並且以凱爾特文化迅速成為了半島上的主流。如今散落在半島上的星羅棋布的的巨石陣就是凱爾特人的傑作。
凱爾特人的聰明才智不止於此,他們用鐵來製造農具和武器,從而使得農產品產量增加,也提高了部落的戰鬥力,而且他們還是製造金銀首飾的能工巧匠。如今,葡萄牙農村婦女所配帶的金耳環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凱爾特耳環相比,風格和式樣上的沒有什麼顯著的改變,隻有必須仔細觀察才能加以區別,可見凱爾特人的審美也是值得肯定的。
為了獲得更多的金屬資源,凱爾特人還發展了采礦技術。金、銀、銅、錫等金屬和半島上傳統的海產品成為了地中海地區遠近聞名的特產,並且引來了許多商人。腓尼基人、希臘人和伽太基人紛至遝來,在半島東南部建立了許多商埠,用布匹、玻璃、瓷器等貨物與當地人交換貴金屬和鹹魚。後來這些商埠又逐步發展成了殖民地,也正是伽太基人在半島上的存在引來了羅馬人。
在布匿戰爭爆發之前,半島上的居民結構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過了幾個世紀的交融,凱爾特人已經和半島原住民融合在了一起。根據古羅馬史學家的記述,這些新的部族的生活習慣保留了很多古凱爾特人的習俗,比如原始的地中海地區的居民都是土葬和食用橄欖油,而這些新的部族多采用火葬和食用奶油。這種混合型的部族被稱為凱爾特—伊貝魯人,後來又分化為許多新的小的部族,其中的一支盧濟塔尼亞人便居住在現今葡萄牙所在的地區,他們被認為是葡萄牙人的祖先。
盧濟塔尼亞人居住在山區,他們是彪悍的牧民和戰士,村落都修建在山頭,並在四周有柵欄和圍牆等防禦工事,從凱爾特人祖先那裏繼承來的出色的冶煉技術使他們擁有精良的裝備。圓形的小盾和長矛是他們慣用的武器,長矛在山區的伏擊戰中用來投擲敵人。除此之外,他們擅長使用近身搏鬥用的短劍。平常他們穿著的是動物皮毛和亞麻粗布。
從公元前11世紀到5世紀之間,伊比利半島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融合,成為了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也陸續侵入這塊島嶼上,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範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公元630年,先知穆罕默德征服麥地那,因此伊斯蘭教占據了半島宗教的主導地位。到642年,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克、埃及和波斯的絕大部分土地上都開始回響喚禮人“晨拜勝於睡眠”那洪亮的召喚。不幸的是,661年由於哈裏發阿裏的被刺身亡,阿拉伯世界經曆了一次大的動蕩。不過隨後倭馬亞王朝的建立迅速恢複了秩序,並將阿拉伯彎刀揮向了北非。698年,地中海名城伽太基落入穆斯林手中。698年至709年,他們又占領了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地,並為這片土地起名為馬格裏布。如此一來,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便暴露在了真主的光輝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