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學生領袖
同為台灣大學的學生領袖,與馬英九相比,林毅夫雖然還隻是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但是他已表現出超然的領袖才華。他發起了“大一學生代表會”組織(簡稱“一代會”),並被選為“一代會”主席,和當時的“全校班代表聯誼會”(簡稱“班聯會”)、畢業生代表聯誼會(簡稱“畢聯會”)分庭抗禮,在台大校園爭取發言權。
台灣大學--林毅夫的傳奇經曆從這所名校開始書寫。
1949年以後,台灣大學取代了當時尚未在台複校的“國立中央大學”,成為國民黨政府注入最多社會資源的大學。台灣大學現轄有台北市境內的四大校區以及溪頭實驗林,全校占地約達全島陸地的百分之一。
台大自改製起即以傅斯年校長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學風著稱,其教授、學生與校友皆對當代台灣曆史的發展有著莫大影響,校園亦為多次民主運動、學生運動的策源地。發展迄今已是華人社會最具聲望的高等學術機構之一,在島內所有學科皆大致處於龍頭領先的地位,其入學分數不僅是其他院校相同學係的最高,而且大批畢業生亦擔任各大行業的領導人物,迄今已培育出一名諾貝爾獎得主、三名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為數可觀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素有台灣第一學府之稱。
1971年,台灣大學聯考(相當於大陸高考),林毅夫被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係水利組錄取。雖然為大一新生,但是林毅夫在那個時候就表現出與其他學生不同的氣質。
1971年,對台灣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島內先是發生了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這被稱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學生運動。
當年,留美的兩岸中國學生以及台灣島內學生掀起了一場保衛中國領土釣魚島列島主權的愛國運動。事情的起因是因為美國與日本的一次交易。從1970年8月起,美國把屬於中日兩國有爭議的釣魚島作為其托管的琉球群島的一部分歸還日本,日本則擬在該島開采石油。
消息傳來,激起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台灣島內的愛國學生的極大憤怒,兩千多位中國大陸及台灣留美學生在聯合國總部外麵示威,高呼“保衛釣魚島”。此後,這批學生紛紛成立“保釣委員會”,在美國各地和島內舉行示威遊行,抗議美、日行徑。
此時,兩岸關係雖然還處於軍事對峙中,但是北京和台北先後發表聲明或評論,不承認美日之間達成的侵犯我主權的“歸還衝繩協定”,重申中國對釣魚島列島的主權。
《人民日報》還曾發表評論員文章表示聲援學生的愛國行動。在那個年代,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國共兩黨台麵上雖然沒有合作,但是因為民族利益,還是“走到了一起”。
除了“保釣運動”外,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情,讓台灣國民黨當局猶如汪洋中的一條船,搖搖晃晃。
1971年7月15日,尼克鬆宣布:他即將出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宣布這一消息之前的20分鍾,台灣駐美國“大使”沈劍虹才得知這一驚人的消息。沈劍虹在後來出版的回憶錄中這樣記述:有幾分鍾時間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我簡直不能相信方才聽到的話是真的。我想打電話給台北方麵,不巧的是美國這邊的越洋電話接線生們那天正罷工。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台灣島內上下頓感震驚。已85歲高齡的蔣介石不禁破口大罵:“尼克鬆不是個東西!”
當年年底,聯合國會議恢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台灣當局被逐出聯合國。
兩蔣統治台灣時期,雖然不願與大陸和談,但是其“反對台獨,一個中國”的立場始終不變。那個年代,大多數台灣人都有“大中華情懷”。因此,1971年接連發生的事件,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