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寶島來說,自1949年以來,美國幾乎成為台灣的保護神,《共同防禦條約》可以保護台灣的安全。“斷交”則意味著,台美雙邊關係隻能以“非官方”的機構來協調。當時國民黨當局希望繼續維持官方關係,而美國則堅持隻能維持非官方關係。因雙方觀念差距太遠,最初並未達成協議。直到次年,美國國會通過《與台灣關係法》後,美台關係危機才得到緩解。此時的台灣才舒緩了一口氣,蔣經國稱他非常珍惜《與台灣關係法》中所表達的美國友誼。他仍認為美國為“自由世界”之領導力量,仍願意促進台美間“各方麵之友好合作”。
而在海峽對麵,大陸正在醞釀著改革開放。大陸的對台策略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了九點意見,被稱為“葉九條”。同時,中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對金門持續20年的“單打雙不打”炮擊。
而此時的台灣因為與美國“斷交”,國民黨當局還處於內憂外患中。因此,直至1987年11月蔣經國去世前,台灣當局仍然強調“政府一貫的政策是堅持反共立場,不與中共接觸、談判,決不妥協”。
兩岸之間由國共兩黨30年的軍事對峙,逐漸轉化成“統獨”之間的政治對峙。林毅夫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擔任金門馬山連連長。
馬山位於金門主島的東北角,距大陸解放軍駐軍的角嶼僅約2公裏,是國民黨軍前線的最前哨,負責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嶼、大伯嶼、小伯嶼等一線解放軍的動態。
在這裏,透過望遠鏡可以清楚看到大陸的活動,所以多年來是台軍金門防務部接待外賓眺望對岸的“明星據點”。
馬山還設有向大陸“心戰”喊話的播音站,馬山連連長經常要向到前線視察的長官和外賓們作介紹,因此隻有最優秀的基層軍官才能出任馬山連連長。由此也可見蔣經國對林毅夫這位台籍青年的提攜眷顧之隆。
而在對麵的廈門,也有解放軍向對岸金門守軍喊話的廣播,兩岸進入“心戰”時期。不少金門的守軍都會哼唱《東方紅》,因為每天早上,總會被廈門廣播站的音樂叫醒。“心戰”是兩岸關係對峙時期頗為有趣的一幕。
“第一個是保證不打不罵,第二個是保證生命安全,第三個是願意回家的,我們發路費,有立功的,我們授獎……”
在那個時代,大陸的播音員會用大喇叭將以上內容反複播放,鼓勵“國民黨軍官兵弟兄們過來投誠”。隔著海麵,就是國民黨方麵號稱有10萬駐軍的大金門、小金門等島嶼。
當時大陸方麵的“攻心”戰手段可謂五花八門。有當事人向大陸媒體回憶,為了更好地“攻心”,大陸廣播站人員把對岸金門守軍的一舉一動都摸得很清楚。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一般是一年半換一防,每個師的師長是誰,士兵裏的哪裏人比較多,這些他們都要弄清楚,然後有針對性地喊話,甚至還會請那些國民黨軍隊在大陸的家屬來喊話,因為“國民黨軍的親屬喊話是最有震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