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露“叛逃”心跡
早在回到大陸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林毅夫給在日本東京的表兄李建興寫了一封長信,詳盡敘說了他到大陸後的觀感及心中的抱負。
在林毅夫的同學張家生看來,“林正誼冒著生命危險,試圖實現建立富強中國的理想,進而帶給台灣希望,當然更不是'叛徒'。從忠於國民黨、到忠於政權、最後忠於整個中華民族,他的思想在進步,我毋寧相信,林毅夫選擇的是中華民族。”
張的判斷與林毅夫後來的回憶十分貼切。
事實上,早在回到大陸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林毅夫給在日本東京的表兄李建興寫了一封長信,詳盡敘說了他到大陸後的觀感及心中的抱負。
以下為這封信的全文:
建興兄:
臨別之際,未及問你將來在東京的地址,因此上封信僅以姑且試之的心情投寄,真沒想到竟能接到你的回音。轉眼離家已近一載,雖說男兒誌在四方,不能眷念兒女私情,而忘卻肩上的責任;但是思鄉之情卻是隨著日月的增長而加深。捧讀來信之際,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書抵萬金”之心情。
回國以後,原想盡速給家裏捎個消息,但顧及親友的安全,故不敢莽撞從事。我的回國對台灣當局來說,當然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而我在台的知名度,更給了大陸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但為了在台親友的安全,經我的要求,組織終於同意,隻要台灣當局不對我的家屬和親友采取迫害行動,這邊也就不以我的回國做文章。
在大陸這段時間,經組織的安排,我參觀了許多地方,雖然總的來說,大陸在經濟建設方麵還相當落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還很低,但基本上每個人是可以吃得飽、穿得暖的,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上,不能不說是一項突出的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中國應該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使整個中國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現在中國從上到下正在實事求是地檢討建國30年來的經驗,從中吸取教訓,以便為現代化的中國之建設而努力。
自從“四人幫”倒台以後,整個大陸正在以一個飛躍的速度向前進步,人民充滿朝氣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做為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是可以抬頭挺胸昂立於世界之上的。基於對曆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但是長城的雄壯,故宮的華麗,並沒有在我心裏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戰國時代,秦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築的都江堰。由於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還在惠及眾生。當我站在江邊,聽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後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歎!
台灣的未來,現在正處於十字路口,長期維持那種妾身未明的身份,對台灣一千七百萬同胞來說,並非終久之計。因此何去何從,我輩應當發揮應盡的影響力。正如你來信所說,台灣不該獨立,更不應該再次淪為次殖民地。那麼台灣到底應該往何處去,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題。基於對文化、曆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