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巧妙地與人拉近關係(2)(1 / 2)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忽視“禮貌”在溝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事實上,它卻是表述友好不可缺少的。在日常生活裏,一個簡單的“請”字,一個熱情的“謝謝”,一個親切的“招呼”,即使在熟人中間,也不是多餘的“形式”和“客套”,而是對人尊重、誠摯的一種感情流露,它能使人感受到親切、溫暖和愉快。這小小的細節,往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如品德的優劣和文化修養的高低。

“套近乎”的三個技巧

在朱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的前一天,中央電視台的有關領導告訴節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總理來視察的時候,你要想辦法得到朱總理的題詞。敬一丹聽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為難:我怎麼向總理提出這個請求呢?第二天,朱總理在中宣部部長丁關根的陪同下,來到中央電視台。他走進《焦點訪談》節目組演播室,在場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朱總理跟大家相互問好之後,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擁在他的周圍,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與總理交談。一位編導說:“在有魅力的人身上,總有一個場,以前我聽別人這樣說過。我看您身上就有這樣一個場。”朱總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裏的氣氛更加活躍、和諧,敬一丹感覺這是一個好時機,一個很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時機。於是走到朱總理麵前說:“總理,今天演播室裏聚集在您身邊的這二十幾個人隻是《焦點訪談》節目組的十分之一。”總理聽了這話,說:“你們這麼多人啊!”敬一丹接著說:“是的,他們大多數都在外地為采訪而奔波,非常辛苦。他們也非常想到這裏來,想跟您有一個直接的交流。但他們以工作為重,今天沒能到這裏來。您能不能給他們留句話?”敬一丹說得非常誠懇,而且非常婉轉,然後把紙和筆恭恭敬敬地遞到朱總理麵前。總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過紙和筆,欣然命筆,寫下“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16個字。總理寫完,全場響起一片掌聲,熱烈的氣氛進入了高潮。

敬一丹的繞圈子的確運用恰當,可圈可點。請求題詞時,她先把在外“四處奔波”、“非常辛苦”的記者抬出來,在感情、道義上繞好了一個讓人不宜也不忍拒絕的“套子”,另外語氣曲折委婉,表述又貼切誠懇,終於如願以償。

意大利知名女記者奧裏亞娜·法拉奇,也深諳此道。她以其對采訪對象挑戰性的提問和尖銳、潑辣的言辭而著稱於新聞界,有人將她這種風格獨特、富有進攻性的采訪方式稱為“海盜式”的采訪。其中迂回曲折的提問方式,是她取勝的法寶之一。

技巧一:先拋出“套子”的一部分。

在采訪南越總理阮文紹時,她想獲取他對外界評論“他是越南最腐敗的人”的意見。若直接提問,阮文紹肯定會矢口否認。法拉奇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有內在聯係的小問題,曲折地達到了采訪目的。她先問:“您出身十分貧窮,對嗎?”阮文紹聽後,動情地描述小時候他家庭的艱難處境。得到關於上麵問題的肯定回答後,法拉奇接著問:“今天,您富裕至極,在瑞士、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有銀行存款和住房,對嗎?”阮文紹雖然否認了,但為了澄清這一“傳言”,他不得不詳細地道出他的“少許家產”。阮文紹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敗,還是如他所言並不奢華,已昭然若揭,讀者自然也會從他所羅列的財產“清單”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技巧二:給“套子”換個說法。

阿裏·布托是巴基斯坦總統,西方評論界認為他專橫、殘暴。法拉奇在采訪中,不是直接問他“總統先生,據說您是個法西斯分子”,而是將這個問題轉化為:“總統先生,據說您是有關墨索裏尼、希特勒和拿破侖的書籍的忠實讀者。”從實質上講,這個問題同“您是個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樣的,轉化了角度和說法的提問,往往會使采訪對象放鬆警惕,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它看上去無足輕重,但卻尖銳、深刻。

技巧三:給“套子”塗上感情色彩。

訪問鄧小平,法拉奇是從祝賀鄧小平的生日開始的。她從鄧小平傳記得知他的生日是8月22日,而鄧小平自己卻忘記了。

鄧:“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嗎?”

法:“不錯,鄧小平先生,我從你傳記中知道的。”

鄧:“既然你這樣說,就算是吧!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應祝賀啊!我已經76歲了。76歲是衰老的年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