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對他人表現出大家風度(3)(2 / 2)

隱瞞你的力量和知識的訣竅是要胸有城府。受辱而不驚,也就是說,當別人侮辱自己的時候,能夠克製情緒,而不馬上覺得自己丟了臉、失了麵子,因此火冒三丈、惱羞成怒,抱著一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理,大打出手,破口大罵,非要把麵子爭回來不可。在這種情況下,“不驚”首先是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一事實。至於以後如何,等等再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雄巴頓將軍是“受辱不驚”的反麵教材,他愛放大炮毫無城府,不但使上司頗為難堪,而且自己也失去了不少人緣,被同事們稱為“和平時期的戰爭販子”。1925年巴頓到夏威夷的斯科菲爾德軍營擔任師部的一級參謀。一年後,他被升為三級參謀。巴頓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對戰術問題和部隊的訓練提出建議並進行檢查,但他經常越權行事。1926年11月中旬,他觀看了第二十二旅的演習,對這次演習非常不滿。他直接向旅指揮官遞交了一份措辭激烈的意見書。他的這種做法是紀律所不允許的,因為他隻是一名少校,無權指責一名準將指揮官。這樣一來,他便招致了上司的非議和怨恨。

但巴頓並未吸取教訓,1927年3月,在觀看了一場營級戰術演習後,他又一次大發其火。他指責營指揮官和其他人員訓練無素,準備不足,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雖然這次他很明智地請師司令部副官代替師長簽了名,但其他軍官心裏很清楚,這又是巴頓搞的鬼,所以聯合起來一致聲討巴頓。眾怒難犯,師長沒有辦法隻好把這位愛放大炮的參謀從三級參謀的位置上撤下來,降到二級。

一個人即使是天才,如絲毫不懂收斂,也是很難立足的,而且會招致不料的厄運。展露鋒芒是正常的,但應認清形勢,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才能做到自我保護。心直口快有時往往陷己於不利之地。

所以,還是老話說得好:話到嘴邊留三分,事到當頭應慎行。

話到嘴邊,要留住哪“三分”呢?

其一,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殘缺不全時,會形成偏見。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帶有偏見,但掌握信息較多、比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緒的人往往意見更正確,至少更令人信服。因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見解都超不過他的見解。你看那些經驗豐富的領導人,當別人進行熱烈的討論時,他卻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等別人把想說的話都說完了,他再發表意見,一開口就語驚四座,讓大家都覺得自愧不如。其實,他在保持沉默時,並非沒有想法,隻不過能隱忍不言而已。當他聽完所有人的討論後,掌握的信息已經比別人多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想法,自然勝過所有人。

其二,留下對別人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所謂不恰當,有多種含義:如果你看錯了現象,誤會了人家,批評和指責無疑是不恰當的。假如對方確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還得看風向。

比如,你這樣做,是否對他確有幫助?是否會加深誤會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對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有改正的傾向,就沒有必要對他說三道四了。

當你確定批評他是必須而且有用的,點到為止即可,應把多餘的廢話咽回去。你也許有幸挨過一些領導的批評,他們被你認為是有涵養的好領導,總是羞答答地說那麼一句半句,好像很難為情似的,你這麼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說你。正因為這樣,給你的印象反而特別深刻。

其三,留下毫無價值的牢騷。毛澤東曾告誡那些革命意誌不堅定的同誌,尤其是知識分子:牢騷太盛防腸斷。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裏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已經吃到肚子裏的東西,無論米穀糟糠,總是要自行消化的,豈能吐出來讓別人心情難受?抱怨通常沒有價值,隻有一種例外:你想讓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卻不便當麵說,想讓眼前這個喜歡多嘴饒舌的人帶話過去。

其四,留下不著邊際的廢話。為說話而說話,把東家的長西家的短都搬出來當談資,講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說了什麼,這無疑是廢話。那又何必說廢話呢?

古語雲:君子三緘其口。又雲:不得其而言,謂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說的話對人對事有益無害,或者利多害少,那麼還不如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