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中,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道德底線,而人類的道德底線,很多時候是用數字來衡量的。
一個富翁的兒子與朋友做生意,結果被騙了,富翁的兒子很是懊惱,他一直對父親說沒有想到朋友是那種沒有信用的人。富翁安慰兒子,並告誡他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當外在的誘惑突破了這個人的道德底線時,對方就會顛覆傳統的道德標準,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麵臨著更多誘惑的時候,他的道德底線會慢慢消失,一直到最後完全看不見。
兒子聽後不是很明白,於是,富翁帶著兒子去做了一個試驗:
這個富翁首先帶著兒子找到了商人A。商人A的店不大,當時的A正在店裏喝茶,富翁在取得了A的初步信任後,告訴A自己有一批貨想賣給他,富翁對A說,你賣了貨再給我錢,反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並且露出一副很放心的樣子,結果生意談成,富翁放了一萬元的貨在A的店裏。
之後,富翁領著兒子來到了店麵稍大的商人B與店麵更大的商人C家,同樣放了一萬元的貨物在他們各自的店裏。
一個月之後,商人C先來找到富翁,C因為店鋪大,周轉靈活,所以能夠比較快地還款,而且C還想進更多的貨。不久後,商人A、B也來找富翁還款,並且也都向富翁要求進更多的貨,於是,富翁分別給了他們三萬元的貨。富翁的兒子見狀說他們三人都很講信用,為什麼不多發貨給他們呢?商人笑笑沒有回答。
又是一個月過去了,商人C還是最先過來還錢的,並要求進更多的貨,之後商人B也來了,也要求進更多的貨,商人A卻沒有來。於是,富翁領著兒子到了A的店鋪,結果發現A的店鋪早已人去樓空。兒子說,這個人真是不講信用,富翁依舊沒有說什麼。
這次,富翁給了B、C每人五萬元的貨,兒子說這兩個人還算是有信用,應該多給,富翁笑笑沒有說話。之後再過了一個月,商人C又來還錢,同之前一樣,商人C要求進更多的貨。但是這次,商人B卻沒有來。富翁與他的兒子來到了商人B的鋪子,結果發現B的鋪子也是人去樓空。兒子看到這樣的情景十分驚訝,直歎B怎麼也這麼不講信用,並且對父親說,隻有商人C是做大買賣的可靠。於是富翁又給了商人C八萬元的貨物,一個月後,C又來按時還錢。
之後富翁賒給商人C的貨物越來越多,而商人C每個月也都會來按時還錢,一直到富翁賒給了商人C三十萬元的貨物後,商人C再也沒有來還錢。這時候富翁的兒子說,C一定是有什麼原因來不了,像C那麼有原則的人怎麼會不來呢?富翁沒有說什麼,隻是領著兒子來到了C的店鋪,結果是人去樓空,富翁的兒子驚訝萬分。
富翁笑笑告訴他的兒子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可以將人的道德底線用數字來衡量,商人A的道德底線就是三萬元,而商人B的道德底線就是五萬元,至於商人C相對確實是誠信的,但他同樣擁有道德底線,那就是三十萬元,這就是人性。這時候富翁的兒子總算大悟。同時,富翁告訴兒子不用擔心,他早料到會這樣,現在那三位商人正準備受審呢,因為人性的齷齪自有法律和道德來約束。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道德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道德底線。當然,在重複博弈中,人的道德底線也會有不同的衡量標準。有時候當人們預測將與之多次發生重複博弈的時候,道德底線的枷鎖就在;而當人們決定以後不會再與之博弈的時候,便會完全喪失掉道德的底線,隻為了讓自己得到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牽製約束人們的道德底線,法律的產生也成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