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借名人效應成就自己(1 / 1)

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

國家旅遊局曾邀國外一家電視台來華拍攝旅遊專題片,這對國內一流名勝景點來說,確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因為這家電視台在國際上的影響較大,若找上門讓人家宣傳自己,天文數字般的廣告費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今天人家自願上門拍片,免費為你做廣告,豈有不歡迎之理。遺憾的是我們為數不少的景點負責人,卻向攝製組要錢,並強調“無錢走人”。國外記者對此大惑不解,隻好臨時改變拍攝計劃,放棄許多景點,但對那些熱情合作的景點拍得格外精心。專題片播出後,為合作景點帶來成批的國外遊客及巨額的經濟效益,那些“門前冷落”的景點負責人這才大夢初醒,悔不該當初采取“無錢走人”的態度。

一位商人積壓了一大批滯銷書,當他苦於不能出手時,一個主意冒了出來:給總統送一本。於是,他三番五次向總統去征求意見。總統每天忙於政務,哪有時間與他糾纏,為了敷衍,便隨口而出:“這本書不錯。”於是商人便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在短時間內就兜售一空。

時間不長,這個商人又有賣不出去的書,他便又送了一本給總統。總統鑒於上次一句隨意的話讓他發了大財,想奚落他,就說:“你這書糟糕透了。”商人聞之,依然是滿心歡喜,回去以後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有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兜售一空。

第三次,商人又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教訓,便不予做答,將書棄之一旁,說了句:“我不下結論。”他想看看這家夥還能折騰出什麼來。不想商人離開後又大做廣告:“現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大發其財。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誰,隻要善於借助名人的效應為自己所用,無疑會在成功的路上順風順水。故事二中的商人就深諳借名人效應壯大自己的博弈之道,將一個“借”功演繹得出神入化,不得不令人佩服。而故事一中那些強調“無錢走人”的景點負責人,當機遇擺在麵前,名人就在身邊卻視而不見,甚至拱手送人,眼睜睜地看著大好的機會從眼前溜走,不得不讓人扼腕歎息。

其實,在生活中,即使是強勢的一方,在博弈之初,他們的力量可能也很弱小,但是最終卻由弱變強,這與他們善借名人效應的博弈智慧是分不開的。人們總有這樣的心理,凡是名人生活的地方都是非凡的地方,凡是與名人有聯係的必定是不一般的,基於這種心理,人們紛紛追逐、模仿名人,所有與名人沾邊的東西也就容易成為搶手的東西,所有與名人沾邊的人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因此,在與人博弈的過程中,我們應想盡一切辦法借助名人的效應。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首先與名人沾邊,學會把名人變成朋友,把朋友變成兄弟,把兄弟變成手足。成了名人的手足,自己也就成了名人,自己成了名人,成功就容易得多了。

有人提出異議:“這道理誰都明白,關鍵是怎麼和名人成朋友?”我們不妨來聽一下千金買鄰的故事:

在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叫呂僧珍的人,世代居住在廣陵地區。他為人正直,很有智謀和膽略,因此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而且遠近聞名。

因為呂僧珍的品德高尚,人們都願意與他接近和交談。季雅在呂僧珍家隔壁買了一套房屋。

有人問:“你買這房子花了多少錢?”

“一千一百兩。”

“怎麼這麼貴?”

季雅說:“我是用百金買房子,用千金買高鄰啊!”

可能有人會說“我沒有千金買鄰的實力,所以交不到名人朋友”,但如果你有季雅千金買鄰的勇氣和魄力,什麼樣的名人朋友交不到?一旦和名人沾上邊,所謂名人的效應也就在你身上體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