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勝於強製,讓“沉錨效應”助你成功(1 / 1)

有這樣一個賣粥的故事:

在一條小街上,有兩家賣粥的小店,我們不妨叫它們甲店和乙店。兩家小店,無論是地理位置、客流量,還是粥的質量、服務水平都差不多。而且從表麵看來,兩家的生意也一樣的紅火。然而,每天晚上結算的時候,甲店總是比乙店要多出十幾元錢來。

為什麼這樣呢?差別隻在於服務小姐的一句話。

當客人走進乙店時,服務小姐熱情招待,盛好粥後會問客人:“請問您加不加雞蛋?”有的客人說加,有的客人說不加,大概各占一半。

而當客人走進甲店時,服務小姐同樣會熱情招呼,同樣會禮貌地詢問,但是她們的詢問不是您加不加雞蛋。而是:“請問您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麵對這樣的詢問,愛吃雞蛋的客人就要求加兩個,不愛吃的就要求加一個。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因此,一天下來,甲店總會比乙店多賣出一些雞蛋,利潤自然就要高一些。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沉錨效應”,說的是人們在做決策觀望時,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會像沉人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地位固定在某處。在乙店中,讓你選擇“加還是不加雞蛋”,在甲店中,“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的問題,這是第一信息的不同,使你做出的決策就不同。

如果能夠發現這其實也是一種討價還價博弈的話,我們完全可以運用這種“沉錨效應”,用引導的方法去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你是一位上司,某個下屬看起來不會工作,接受了任務不知道如何完成,有沒有辦法促使他按你的意圖去做?還有,你主持的團隊老是扯皮,議而不決,有沒有辦法讓他們早點兒作出決定?又如,你的孩子要吃巧克力,可是你不願意讓他多吃甜的,有沒有辦法讓他滿足於更有益健康的東西?

答案當然有。你如果運用“沉錨效應”,就可以應付上述難題,但前提是必須提供不同的選擇以進行正確的引導。

我們先看明智的上司會怎麼做。你無法掌握日常事務的每一個細節,因而需要下屬幫忙。你想激勵他把項目的一大部分管起來,可是又不想放棄對整個項目的指導,此時你就可以對他說:“你看,我們的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我覺得由你處理比較合適。你看是用甲方法好,還是用乙方法好?”這裏,誰是上司呢?下屬會覺得自己是上司。其實,選擇是你提出的,但下屬有了選擇權,就有了做主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他們更熱愛工作、熱愛公司,減少失職的情況。他們雖然責任更重,但是因為有了責任感,覺得自己所選的方案是最好的,因而也就會全力去完成。

再如你的孩子一個勁兒鬧著要吃巧克力,如果用強製的手段去拒絕,他肯定哭得更厲害。如果在拒絕巧克力的同時,又問他:“你是想吃香蕉還是蘋果?”孩子就會順著這個引導重新估計形勢。

討價還價博弈中,雙方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種追求利益的理性行為,不管是對還是錯,強製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運用“沉錨效應”進行有效的引導才是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