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它調節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係著社會道德和秩序。做人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尊嚴;經商同樣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市場。在你與對手進行的博弈時,誠信便成為對方對你采取策略的重要依據。
在你與對手進行多回合的重複博弈之時,恪守誠信便為你帶來更大的收益。我們了解到“一報還一報”將是每個參加博弈的人的最佳選擇,而你恪守誠信,對方也勢必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從而達到共贏的局麵。
恪守誠信,就要對自己講的話承擔責任和義務,言必有信,一諾千金。答應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約定見麵,一定要準時赴約。要知道,許諾是非常慎重的行為,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情,不能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如果我們失信於人,就等於貶低了自己。從古到今,人們這麼重視誠信原則,其原因就是誠實和信用都是人與人發生關係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沒有誠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不得不認真麵對,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會出現誠信危機?
這是因為誠信是相對的,當誠信的成本與其價值相對失衡時,就會誘使人們做出某種不誠信的行為。當然,在一定的道德規範、市場規則和社會監督下,有時即便誠信的成本高於其價值,某些違背誠信原則的動機,還是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製約而不會變為實際行動。
1996年,下崗工人莊紅衛借資3萬元起家,創建了“莊媽媽淨菜社”。由於她自己原本是下崗工人,因此,在麵對下崗工人做生意時一味考慮對他們要誠信,經常不惜虧本做買賣,最後造成誠信的投資入不敷出,幾年以後終於因經營困難而關門。“莊媽媽淨菜社”的關門與莊紅衛沒有考慮誠信投資與回報的關係有關,她超出企業現實能力盲目投資誠信,置贏利這一辦企業的根本目的於不顧,怎麼能夠持續經營下去呢?
我們知道,缺乏誠信會失去未來的更大利益,但為了誠信而不計投資回報,則與現實情況大相徑庭。“莊媽媽淨菜社”失敗的故事告訴我們,誠信是有價值的。雖然,不能排除有些人的誠信行為單純是為了塑造一種高尚的人格,但大多數人的誠信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現象。
單以交易來說,缺乏誠信會提高了交易成本,妨礙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經濟學家威廉?姆森認為,由於利己主義動機,商人在交易時會表現出機會主義傾向,總是想通過投機取巧獲取私利,如故意不履行合約中規定的義務,曲解合約條款,以不對等信息欺騙對方等等。這樣一來,為了盡量使自己不吃虧,在交易時就得討價還價、調查對方的信用、想方設法確保合約的履行。於是,商業談判、征信、訂立合約等活動的複雜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越高。當交易成本過高時,就不值得交易了。可見,隻有交易雙方彼此誠信,才能降低交易費用和提高交易的效率。
作為“經濟人”,一個企業家誠實守信的品行也會給他帶來好處,因為口碑較好的商人相對而言更容易得到商業夥伴的信任,從而以較低成本實現交易,最終獲取相對多的利潤。
誠信並非“免費的午餐”,維持誠信會付出代價。譬如企業家要保持良好的商譽,哪怕自己遇到重重困難,也要盡可能按照約定條件付款或交貨;即使投資遭受損失,也要想辦法先償還銀行貸款;即使遭遇SASE(非典型肺炎)這樣的突發性危機,也不隨便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客戶。一般來說,企業家原有的誠信度越高,維持誠信的成本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