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老千談道德風險(1 / 1)

喜愛劉德華的影迷都看過《賭俠1999》及其續集《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在這兩部片子中劉德華飾演成熟內斂的King,他頭腦靈活、重義氣、機智過人,憑著其銳利的眼光、十足的把握,在賭場叱吒一時,無人能及,被譽為賭俠。兩部戲從劉德華在賭場出老千被人拆穿,失手殺人被判入獄,造成妻離子散的情節開始直到大賭於拉斯維加斯結束,處處都充斥著出老千的情節。

那些被蒙在鼓裏的輸家,往往不是認為自己牌技不好,就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從不認為對方在搞什麼鬼把戲。他們發現一些破綻,老千們也早已逃之夭夭,不知所蹤。

這種情況和中國證券市場倒有幾分驚人的相似之處:有的上市公司道德水準低下,拿“蒙汗藥”喂股民,踐踏股東權益,以圈錢為目的,重大事件不及時披露,透明度隻對莊家“暗送秋波”,對股民采取虛假及誤導性陳述,隨心所欲編造業績,或製造概念。有的大肆侵吞股東錢財,像達爾曼、伊利股份和開開股份觸目驚心。有的在上市資格上瞞天過海,閩東電力等居然上市不久就變臉。僅僅2004年就有40多家上市公司因道德問題受到監管部門公開譴責和處罰。這些現象都屬於道德風險範疇。

那麼,什麼是“道德風險”(moralhazard)?

所謂道德風險,就是人們利用市場的不成熟或者市場的扭曲,違背一般社會道德規範而作出符合經濟理性的舉動。當然,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並不總是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非要作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概括來說,道德風險一般存在於下列情況:由於不確定性、不完全的合同使負有責任的代理方不能承擔全部損失(或利益),因而他們不承受他們的行動的全部後果。同樣地,也不享有行動的所有好處。顯而易見,許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導致不存在均衡狀態的結果;或者均衡狀態即使存在,也是沒有效率的。

道德風險始終存在,一個投過保險的人在避免風險方麵的積極性普遍有降低的可能性。如果一個人對於他的行為後果隻承擔一部分責任,或者根本就不承擔任何責任,那他的行為動機就被徹底改變了。

一般地,當交易雙方簽約後,如果代理人的行動選擇會影響委托人的利益,而代理人選擇了什麼行動委托人又不知道,委托人利益的實現就有可能麵臨“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指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時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而代理人並不承擔他們行為的全部後果。

“道德風險”這一專業術語產生於保險業。在保險市場上,購買了財產保險的人將不再像以前那樣仔細地看管家裏的財物。購買了醫療保險的人,可能讓醫生多開一些不必要的貴重藥品。購買了汽車保險的人可能更不注意保管自己的汽車。

在這裏,因為人們在投保後的行為保險公司無法觀測到,從而產生了“隱藏行動”。保險公司麵臨著投保人鬆懈責任,甚至采取“不道德”行為而導致的損失。

在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市場上,誰也不敢保證投保的人為了獲得保險賠償,而不對自己的手腳四肢或眼睛“下手”。在人壽保險上也是如此,一個購買了大額保險的老人如果知道,萬一他在保險期內去世,可以使子女得到一大筆補償,他要動“死”的念頭,誰也沒辦法。

保險公司在製度設計上隻是應當盡量避免那些可能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將很可能由於多數的投保人是高風險類型人士而破產關門。

比如很容易得病的人才投保健康保險,不容易得病的人不參加保險,於是保險公司需要賠給保戶的錢將遠遠高於他們按照平均得病率計收的保費,從而帶來損失。這裏,私有信息的存在,使得投保人可以就他們本身的身體情況或風險程度說謊。

這樣一來,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他們得到很多“逆向選擇”得來的投保人。平常人們說“選擇”,都是往好的方麵選。保險公司的上述市場活動帶來的選擇,“選”出來的是比較不那麼好的一群。所以這種選擇叫做“逆向選擇”。逆向選擇會導致保險公司因風險過高而破產。

實際上,“道德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病人到醫院看病動手術,手術能否成功,大夫在手術過程中的盡心盡責非常重要。大夫不用心可能導致手術失敗。如果不能將正常的手術風險和醫療事故區分開來,大夫將不承擔“不用心”行為導致的全部後果。這時,病人麵臨著來自大夫的“道德風險”。

學生選修某門課程,任課老師是否認真負責,這些行動的選擇取決於老師,而這些行動又會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時,學生即麵臨來自老師的“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