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們慣用威脅和恐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理性的參與者會發現某些博弈中威脅是不可置信的,即所謂的“空洞威脅”。
比如有一個壟斷市場,唯一的壟斷者獨占市場每年可獲得100萬元的利潤。現在有一個新的企業準備進人這個市場,如果壟斷者對進入者采取打擊政策,那麼進入者就將每年虧損10萬元,同時壟斷者的利潤也下降為30萬元,如果壟斷者對進入者實行默認政策,那麼進入者和壟斷者將各自得到50萬元利潤。現在,為了防止進入者進入,這家壟斷企業宣稱:如果進入者進入,那麼它就會選擇打擊政策。
但是,我們會發現均衡路徑是進入者進入,而在位者默認。在位者的威脅將是不可置信的,因為假定進入者真的進入了,在位者選擇默認而不是打擊將更符合其利益,所以在位者宣稱要實施打擊,也隻是說說而已。不可置信的威脅的產生,是因為威脅者選擇其威脅所宣稱的行動時,對其自己並沒有好處,因此威脅不可置信。這裏,對自己並沒有好處應當做一個稍寬泛的理解,有時候它可能並不是表示對自己傷害更多,而是因為實施該行動的成本太高而使之無法實施。無法實施的威脅行動,自然就是不可置信的威脅。這一觀念可以解釋生活中的諸多現象。
在一堂博弈論課上,一名教授對學生們說:“你們每個人需要給我10元錢,否則我就要去自殺。”學生們哄堂大笑,因為他們覺得他在開玩笑,他的威脅是不可置信的。如果他真要以自殺威脅來訛詐學生的錢財,他該怎麼才能成功?那他可不能簡單地口頭說說而已。博弈論中是否相信一個人,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行勝於言。所以教授應該爬到高高的教學樓頂,翻到欄杆外,站在危險的邊緣,然後再提出每人給他10元錢,這時候(至少是大部分)學生們會乖乖地掏出10元錢來。因為他威脅變得可信了——他現在隨時有生命危險。
在博弈中,威脅、承諾,還包括報複,都是慣用伎倆,這些內容也是要探討的主題。大家會發現,博弈論思維的確有助於我們洞悉某些不可置信的威脅、不可置信的承諾等。在家庭裏,也經常出現假意的威脅。因為家庭的成員彼此利害相關,懲罰一個家庭成員也會給懲罰者帶來負效用,結果就使得懲罰常常並不是能當真。父親常常會恐嚇在牆壁上亂畫的孩子,說如果孩子繼續亂寫亂畫就把他耳朵割掉。但是聰明的孩子對此毫不理會,因為他知道父親不會割掉他的耳朵。是的,父親怎麼可能會割掉他的耳朵呢,這樣做對父親本身來說也是非常不利的事情啊。家庭中管教孩子是父母深為頭疼的。因為對孩子沒有什麼真正的威脅。不給他飯吃?不給他衣穿?不讓他上學?這些都隻是說說而已。即便家長威脅要揍孩子一頓,甚至他真的揍了孩子,可是這揍一頓又管什麼用呢?
父母關心子女的婚事,乃人之常情,通常還是好事。我們所謂幹涉,不是一般的關心,而是家長不喜歡子女的心上人,並且采用威脅和各種手段企圖以自己的意願改變子女的選擇。家長為什麼反對孩子自己的選擇,情況非常複雜,“理由”千差萬別,我們這裏就不費筆墨了。設想父親不喜歡女兒嫁給她的心上人,最嚴重的情況,會首先試圖禁止他們來往。“再要跟他好,我就打斷你的腿!”這是文學作品上一再出現的句子。這就是威脅。
這個威脅是否可信,女兒多半心中有數,會采取相應的對策。通常,這是父親對女兒婚事態度的聲明,父親並不是真要打斷女兒的腿。除非父親不近人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想象打斷女兒的腿對做父親的會有什麼好處。如果女兒相信父親的話,她大概會中斷與戀人的關係,因為戀人是可以重新選擇的,而父親則無法重新選擇。問題是,假使女兒真的與戀人結婚了,父親難道真的會走斷絕父女關係這一步嗎?一般來說是不會的,因為斷絕父女關係對父親的損害更大。這就是說,父親的威脅是不可置信的。聰明的女兒當然明白這一點,她知道,一旦生米煮成熟飯,父親隻好吃下去。結果通常是女兒會勇敢地戀愛下去直到結婚,父親最終承認那個最初並不喜歡的女婿。
按照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原則上威脅隻有在如果不實行的話當事人將遭受更大的損失時,才是可信的。威脅一般采用“如果你那樣做,我就這樣做”的形式。所謂更大損失,就是說在你真的那樣做的條件下我不這樣做我的損失會更大。女兒真的和那個小夥子結婚了,在這個既成事實之下,父親再斷絕父女關係隻會更加損害自己,所以父親的威脅不可信。許諾,就是當事人使自己的威脅變得比較可信的一種辦法。既然許諾了,但如果當事人不施行發出的威脅,他就要為自己的失信付出代價。信譽的代價也許不能馬上計算出來,但是後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