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已是幸運,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生存又十分不易,我們又何必再給自己製造煩惱呢?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自己、對待工作、對待他人,就能收獲一個幸福的人生。
......
良好的心態是最寶貴的金
每個人都希望受人重視、受人尊重、受人歡迎,但有時又難免被人嘲弄、被人侮辱、被人排擠。生活給了我們快樂的感受,也給了我們傷痛的體驗。這就是生活,是我們需要麵對的人生。有的人能夠很坦然地麵對一切,痛並快樂著,比如灑脫的李白、豪邁的蘇軾;有的人卻成天為一點小事火上心頭,或者悲觀喪氣,怨天尤人,仿佛抑鬱的李煜、苦悶的柳宗元。麵對生活中的苦辣酸甜,麵對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我們要看開一點、平淡一點,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莊子死了老婆還能做到鼓盆而歌,不過是因為他認識到死不是生的對立麵,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存在的。
這種狀態普通人很難達到,但我們可以學習其精髓,拿一部分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從而快樂地生活。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會是奴隸,應該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宣布,通過對吉薩附近六百座墓葬的發掘考證,金字塔是由當地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建造的,而非希羅多德在《曆史》中所記載的,由三十萬奴隸所建造。
為什麼一個鍾表匠在四百年前就能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
..............
自埃及考古工作者證實了布克的判斷後,埃及國家博物館館長多瑪?
...............
斯便對這位鍾表匠產生了興趣。他想知道這個人到底是憑什麼提出那種觀點的。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他開始搜集布克的有關資料。最後,他發現布克是從鍾表的製造原理推斷那個結果的。
布克原是法國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 年,他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被捕入獄。由於他是一位鍾表大師,入獄後,被安排製作鍾表。在那個沒有自由的地方,他發現無論獄方采取什麼高壓手段,都不能使他們製作出日誤差低於1/10 秒的鍾表。可是,入獄前的情形卻不是這樣。那時,他們在自己的作坊裏,都能使鍾表的誤差低於1/100 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起初,布克把它歸結為製造的環境,後來,他們越獄逃往日內瓦後才發現,真正影響鍾表準確度的不是環境,而是製作鍾表時的心情。
對於金字塔的建設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結論,就是基於上述他對鍾表製作的認識。
兩段話:“一個鍾表匠在不滿和憤懣中,要想圓滿地完成製作鍾表的1200 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確地磨銼出製作一塊鍾表所需要的254 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
金字塔這麼大的工程,建造得那麼精細,各個環節銜接得那麼天衣無縫,建造者必定是一批快樂的自由人。不難想象,一群有懈怠行為和對抗思想的人,是不能讓金字塔的巨石之間連一片刀片都插不進去的。”
不同的心態帶來不同的效果,如果是帶著怨氣工作則會覺得事事不順心,從而導致對工作失去應有的熱情,最終將一事無成。如果是用樂觀快樂的心態對待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樂趣,那麼你將越來越熱愛自己的工作。讓眼睛快樂,讓耳朵快樂,讓整個身心處在愉悅狀態,那麼你將會越來越熱愛你的生活。
以平和的心態處世
“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眼中的秋天,是澄澈明亮,可以激起萬丈豪情。但是在白居易筆下,秋天卻充滿了“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淒涼。同樣的冬日,王安石有心欣賞“淩寒獨自開的”臘梅,享受著暗香浮動、沁人心脾的快樂,柳宗元卻無意留戀“萬徑人蹤滅”的千山,忍受著獨釣寒江、滿腹牢騷的淒涼。
麵對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意,劉禹錫和王安石顯得更曠達平和,白居易和柳宗元顯得更抑鬱,所以後者終沒能推開上天賜予的另一扇可以通往新天地的門。
以開闊的胸懷待人,以平和的心態處世,你才可能學會欣賞帶著刺的玫瑰,才可能懂得享受伴著苦難的人生。
有位曆史老師愛好廣泛,尤其是在收藏古董方麵,簡直著了迷。
有一天,他生氣地對朋友說,保姆在給古董除塵時,失手把一件很值錢的古董——獅頭瓷瓶給摔壞了。這是他最值錢的收藏品。更可氣的是,這個瓷瓶剛買來時,他就對保姆說,這是家中最值錢的一件古董,擦拭時要特別小心。之後,怕她重視不夠,又多次提醒她:千萬要小心,別摔壞了。可不愉快的事還是發生了。
從表麵上看,這種“失手”是偶然的,其實是有其必然性的。正因為他對保姆過多的囑托,使得保姆已經處在一個失去平和的緊張狀態。這是人的一個弱點:當我們對某件事過於重視時,心裏會緊張;而心裏的緊張,往往就會導致精力分散、動作失調等不良反應。
瓦倫達是美國走鋼索的雜技演員。鋼索一般懸在離地幾十米的高空,沒有任何安全保護措施,加上來自風雨等不利因素的幹擾,在上麵行走,其險象可見一斑。但瓦倫達始終能獲得成功。對此,他說:“我走鋼索時從不想目的地,隻想著走鋼索這件事,專心專意地走好鋼索,不管得失。”
後來,心理學上把這種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不為無關的雜念所動的平和的心理現象稱為瓦倫達心態。
“將軍額頭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所詮釋的開闊胸懷,就是指平和心態的最高境界。古語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為將之道其實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若我們也能擁有“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的平和心境,那麼,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困難會讓我們垂頭喪氣?還有什麼挫折會讓我們沮喪不安?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 年04 月22 日第七版) 刊登了書法家方柏和先生所作的“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的書法作品。這句子文彩豐富,對仗工穩,可謂經典之作。在方先生筆酣墨暢、書寫隨意、毫無造作氣地書寫下,字字透著心態平和的美感。
該報記者認為,成功的書法作品,尤其是經典的古代書法,其書寫形態和所書內容有相互激發之妙。若內容苦澀,便會刺激書家傾苦澀於毫端,其書亦呈苦澀之象;反過來,它使內容更加苦澀。若內容鏗鏘激越,則能令書家勃然興起,其書亦如巨浪排空;觀其書,讀所寫,更覺句子有氣勢。方先生在書寫“不雨”二字時,應當有這種體驗。因為“不雨”這句試圖闡明一種客觀規律,它不受人的意誌左右,所以,人們麵對它時,應當泰然處之,心態平和,不必強求什麼。如果方先生對此沒有感覺,落筆結字時,心態怎能那樣平和呢?正由於他的心態平和、書寫隨意,才把“不雨”句的本來含義充分表達出來了。
春天百花盛開,秋日明月高懸,夏季自有涼風,冬時亦有飛雪。若無功名利祿勝敗得失的等閑之事常記心頭,春夏秋冬便都是生命裏的好季節。
所以如果你覺得在工作中度日如年,那麼,你該反省一下自己的心態了。隻有懷著輕鬆的心情,帶著平和的心態,你才會覺得工作順心如意,如魚得水,一往無前。
樂觀曠達天地寬
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它指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即使再差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也相信壞事情總會過去,相信陽光總會再來的心境。它要求人們主動尋覓、用心追求,它希望人們擴大生活領域、嚐試新的事物,它使人們懂得天下所有的事情並非隻有一個答案,它甚至建議人們臉皮可以厚一點,從而可以更好地傾聽別人的良言忠告。
宋代文學家蘇軾為後世人們所敬仰。他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遺產,除了文學創作之外,還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蘇軾的獨特人格主要表現在樂觀曠達、超然物外,身處逆境而能保持安適的心境,能夠超脫於世俗的苦樂和生死之外,追求進入一種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精神境界。其人格代表了華夏文化豁達、大度和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是戲劇《班昭》中的一段台詞,可以用來概括蘇軾苦楚淒涼卻又冷靜清醒的一生。
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於蘇軾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政客們認為任由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台,一關就是4 個月。他在牢獄裏受盡淩辱,性命堪憂,士大夫的顏麵掃地,弱書生的清高不存。所幸,由於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於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滿身汙水,蘇軾被押解著來到滿目蒼涼的黃州。在那裏,他感受到了生平從未有過的孤寂與悲苦;在那裏,他一次又一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又一次悟透了生命的永恒。他用一篇又一篇美麗的詩文為他苦難的一生做著精彩的闡釋。他高唱著“大江東去”,借古人的酒杯抒發自己的快樂,向我們展示著“一尊還酹江月”寬闊和豁達的胸懷;他清吟著“望美人兮天一方”,將政治的失意賦予清風明月,給我們展現出樂觀的心態和智者的笑容。
仕途的失意,致使蘇軾的生活麵臨著諸多困難,甚至有些時候還處於居無定所、青黃不濟的生活困境。但是,正是這種貶逐蠻荒、身處憂患困厄的境況,使我們看到了他人格中的隨緣自適、樂觀曠達。貶逐的困苦生活並沒有使他屈服,反而成就了他更加堅毅的獨特品質。
“烏台詩案”之後,蘇軾攜帶家眷在居住地東麵的山坡上開荒種田、自力更生,親手開墾出了日後聞名的“東坡”,並且以居士自稱。
他在災難與不幸麵前,依舊保持著一種坦然麵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超越世俗功利觀念的曠達心境,這對於他來說雖然是一種無奈之舉,但是無奈之中卻透露出蘇軾麵對生活、麵對挫折時的不屈與堅定。他曆經憂患,渡盡劫波,而獨立的人格精神卻不因外力之壓而減少。當認識到“文字遊戲”的危險性是這樣的殘酷的時候,士大夫們有多少人被嚇壞了?他們或反省悔過,或鉗口擱筆。能如蘇軾那樣“猶不改”者有幾人?能卓然高揚其獨立精神、人格力量者又有幾人呢?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蘇軾應該就是水吧,他來自浩瀚的大海,能夠承受一切,也可以包容一切。
壓力不是生活的主題
一根稻草可以壓死駱駝,這不是危言聳聽,它說明壓力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壓力可以成為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但那隻是指適度的,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更多時候我們要放鬆自己,釋放壓力,不要把壓力本身變成我們生活的主題,要明白:生活本應是輕鬆的,不要讓壓力成為生活裏的包袱。
有一位教授拿起一杯水,然後問台下的學生:“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有人說200 克,也有人說300 克。“是的,它隻有200 克——那麼,你們可以將這杯水拿在手中多久?”
教授又問。
很多人都笑了:200 克而已,長時間拿著又會怎麼樣!
教授沒有笑,他接著說:“拿一分鍾,各位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呢?一個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護車了。”
大家又笑了,不過這回是讚同的笑。
教授繼續說道:“這杯水的重量不會變,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覺得越沉重。這就像我們承擔的壓力一樣,如果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不管壓力是否很重,時間長了就會覺得越來越沉而無法承擔。我們必須做的是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後再拿起,如此我們才能拿得更久。同樣,我們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放下所承擔的壓力,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後再重新拿起來,如此才能更輕鬆地承擔。”
人有時候就像一張拉開弦的弓,繃得太緊是容易斷的;隻有恰到好處,不鬆不緊,才能射中自己的目標,飛得更高、更遠。人生的旅途中,也需要我們不時放下一些並不需要的包袱,輕裝上陣。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
山中的廟裏,有一個小和尚被派去買食用油。在離開前,廟裏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並嚴厲地警告:“一定要小心,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後,下山來到廚師指定的店裏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一想到廚師嚴厲的表情,就覺得緊張。於是他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慢慢移動,不敢左顧右盼。不幸的是,在快到廟門口裏時,由於沒有向前看路,他踩進了一個小坑,雖然沒有摔跤,卻灑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而且緊張到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等回到廟裏時,碗中的油就隻剩一半了。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非常生氣,指著小和尚教訓道:“不是囑咐你要小心嗎?為什麼還是浪費這麼多油!” 小和尚聽了很難過。
另外一位老和尚聽到了,問是怎麼一回事。了解以後,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並私下對小和尚說:“你再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回來向我做一個報告。”
小和尚又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很美的。遠方有雄偉的山峰,有在梯田上耕種的農夫。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就這樣,小和尚邊走邊看風景,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裏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廚師時,發現碗裏的油竟裝得滿滿的,一滴都沒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