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通貨膨脹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黃金周源自通貨膨脹
黃金周的提法在中國始於1999年,有人說這一詞彙源自日本,是誰創造了這個詞現在已很難考證。
1999年9月,中國國務院修訂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春節、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的放假時間與節日前後的雙休日合並,由此形成長達一周的新假期。黃金周誕生的經濟背景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中央政府為了刺激消費,促進國內旅遊,推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而出台的措施。1999年國慶節第一個黃金周過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說,黃金周期間全國出遊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41億元。
旅遊不是新鮮事物,隻不過是過去不這樣叫。遊玩是人的天性,與生俱來。每個民族都一樣,沒有人不願意遊玩。唐代詩歌中,踏春和踏青這兩個形容春日郊遊的詞彙出現的頻率就非常高。遊春這個詞漢代已經流行,漢代音樂中還曾經有“遊春曲”。遊曆這個詞產生於南北朝,而旅行這個詞最早是出於《禮記》。《辭源》沒有“旅遊”這個詞,第一版《辭海》有這個詞,卻沒有出處,其釋義也與今日情況不盡相符,這足以證明“旅遊”這個詞彙的出現是近代或現代的事了。
而消費動力不足在根本上與中國大多數人手裏並沒有閑錢有關。他們把不多的錢存入銀行是為了改善住房、養老、醫療、子女求學,以及應對未來的不測之需,不能算是閑錢。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娛樂、旅遊,他們拿不出太多的錢,每年都能旅遊的人不多。
實際上,消費是不需要鼓勵和刺激的,也不是能鼓勵和刺激出來的,隻要有貨幣,沒有人不知道該怎樣去花掉它。身心愉悅、美味佳肴、金銀珠寶、名山大川、天籟之音、異域風情人人都喜愛。這應歸結於人的本性。
從黃金周這個詞彙出現的經濟語境,可以看出黃金周的價值觀其實源自通貨膨脹。一個國家的內需不足,消費動力不強,原因是大部分貨幣掌握在少數人手裏,這些占有大部分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經常處於消費飽和狀態,他們的消費已經達到極致,再找到花錢的新花樣已經很難,所有的消費不過都是一些舊有的重複。雖然這個社會群體幾乎時刻都在消費,而且單位時間、單位物品的貨幣消費量要遠遠高於一般人,但是他們對普通商品的消費與普通群體大致相當,隻不過豪華奢侈商品主要是由他們消費而已。
與此對比,手中握有少部分貨幣的大多數人想充分消費卻沒有足夠的貨幣,他們的貨幣和財富遠遠不足以應對生活的自由之需。在已經經曆了很長時間的通貨膨脹的社會中,大部分貨幣都被少數人囤積了,國內需求怎麼能拉動呢?還有,黃金周這個詞彙,不管是創造這個詞彙的經濟學家,還是實施推動黃金周的政府官員,他們的根本目的是增加GDP,是讓大眾花錢,這一目的與國民個人的財富增長並不關聯。
黃金周過後,國家統計局都會發布黃金周期間全國旅遊收入和零售商品銷售額,卻沒有人去關心黃金周期間國民的個人財富會增加多少,休養生息得怎麼樣。
通貨膨脹時代,由於貨幣供給遠遠高於市場商品流通需求,物價上漲與總體消費不足同時存在。通貨膨脹環境下,雖然並不是所有商品都存在真正的供給不足,但是生產和流通領域的企業家會被動提高自己工廠的產品價格,工人也會被動提高自己的勞動力價格,以適應那些真正供不應求商品的漲價效應,因為他們還要消費那些已經先行漲價的商品。消費不足是由於大眾群體並沒有或極少獲得膨脹出的貨幣,他們手中的貨幣在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