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86(1 / 3)

第12章 市場的鐵幕看不穿 上市不是為了公司

上市公司的欺詐案例很多,就誕生僅30年的中國資本市場來說,達到了數不勝數的地步,這裏隻能舉幾個早已成為曆史的典型案例。本書沒有詳述的案例並非不典型,比如被媒體廣為報道的“達爾曼”事件、“中石油”上市信息包裝炒作事件等。這些案例都被互聯網永久記錄在案,它們將成為未來的曆史學家研究今天社會的豐富史料。

銀廣夏事件。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於1994年6月上市,上市後的掛牌股票稱為“銀廣夏”,這家公司曾因虛構的業績在資本市場被稱為“中國第一藍籌股”。2001年8月,《財經》雜誌發表《銀廣夏陷阱》一文,揭露這家公司虛構財務報表。公司1991年上市時,其產品以軟磁盤為主,此後,銀廣夏進入了全麵多元化投資的階段。公司1996年報稱銀廣夏已經“成功地由創立之初的三家軟磁盤生產企業的單一產業公司發展為擁有27家全資、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跨行業實業公司”。到2000年,銀廣夏發展成擁有40餘家參股、控股公司的集團公司,投資的產品從牙膏、水泥、白酒、牛黃、活性炭、葡萄酒、麻黃草到海洋物產等,涉足的領域還包括房地產,以及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化產業。不過,銀廣夏的大部分項目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公司1999年報稱,銀廣夏每股贏利當年達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公司股價則先知先覺,從1999年12月30日的每股13.97元啟動,至2000年4月19日漲至每股35.83元。4月20日,公司實施了優厚的分紅方案,每10股轉贈10股,隨後公司股票即進入填權行情,於12月29日完全填權,並創下每股37.99元的新高。此時,銀廣夏折合除權前的價格為每股75.98元,股價比一年前啟動時上漲了440%,比 1999年5月初上漲了8倍多,漲幅在2000年居深滬兩市第2名。隨後,公司2000年年報披露的業績再創“奇跡”,在股本擴大1倍的基礎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2001年3月1日,銀廣夏發布公告,稱與德國誠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簽訂連續三年總金額為60億元的萃取產品訂貨總協議,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銀廣夏每股收益將達到2至3元。

這一事件的全部真相是:銀廣夏以“不可能的產量、不可能的價格、不可能的產品”,造假生產流水線,造假貿易對象,騙取投資者的資金。

采訪銀廣夏事件的《財經》記者最後說:我們終於知道了真相,它是如此簡單而殘酷。銀廣夏事件被中國媒體稱為“中國安然事件”,是“彌天大謊”。

銀廣夏此前受到過眾多吹捧。如香港《亞洲周刊》將其列為“2000年中國內地100家上市企業排行榜”第8名;《新財富》將其推舉為“100家最有成長性上市公司”第2名;2001年5月,《中國證券報》和清華大學企業研究中心根據上市公司績效評價模型,聯合推出了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贏利能力排行榜,銀廣夏居中國上市公司十強第5名。

藍田事件。從互聯網披露的公開資料看,藍田公司有著複雜曲折的變遷軌跡,不過這一點在中國的公司中並不具有代表性,中國的一些公司不是在陽光下發展壯大的。藍田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一係列欺詐案中的又一個經典案例,成為2002年中國經濟界一個重大事件。與銀廣夏一樣,藍田股份(600709,現已退市)玩的也是編造業績神話。

藍田股份曾經創造了中國股市長盛不衰的績優神話。這家以養殖、旅遊和飲料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顛覆了行業規律和市場法則,1996年上市以後,在財務數字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9倍;曆年年報的業績都是每股利潤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5年間股本擴張了360%,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當時最動聽的故事之一就是藍田的魚鴨養殖每畝產值高達3萬元,而同樣是在湖北養魚,武昌魚的招股說明書數字告訴市場:每畝產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這個比同行高出幾十倍的奇跡的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