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印度,也就是3000年前的印度,等級劃分特別明顯,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兩大階層,征服者間還分為貴族和平民;被征服者就是被壓迫、受歧視的奴隸。
征服者的最高階級是“婆羅門”,他們是古印度司祭祀的宗教徒。他們為了維持自身的權益和地位,把社會上的人分為四個階級,而列為第一的就是他們自己。
第二個階級是“刹帝利”。他們與婆羅門同樣是被尊敬的王族,他們所處領地內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他們所有的。
第三個階級是“吠舍”,也就是農工商階級。他們終年勞動,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處處受婆羅門和刹帝利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不敢反抗。
第四個階級是“首陀羅”。這是最低下的一個階級,在婆羅門看來,他們天生就是卑賤的人。在《摩奴法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假若首陀羅以輕侮的言語提及再生的人,那就要砍斷他們的舌頭;如果說出了再生人的名或姓,那就用燒紅的鐵銑插進他們的口中;假若他們不接受婆羅門的指示,國王有權命人將熱油灌入他們的耳裏或口中。
由此可見,這一階層的人的生活是何等的悲慘與不幸!
悉達多太子就出生在這麼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裏。他自己雖然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從不願意用權勢壓迫別人,他自幼就具有慈悲、平等的博愛心腸。
身處王宮,他過著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如此養尊處優的日子,誰不羨慕?但是悉達多太子不但不因此感到快樂,反而心生厭煩,終日鬱鬱寡歡。其實,悉達多太子的悶悶不樂,倒不是對周圍事物有何不滿。相反,正是因為自己身處宮內,奴仆如雲,一呼百諾,他不理解人間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階級懸殊?他總是無法忘記幼年時陪同父王去巡視農村時的情景。烈日當空,炙熱如火,農民們汗流浹背地辛勤耕耘,麵目黝黑,不能休息,而自己卻乘坐華蓋馬車,悠閑自在,這是何等的不公平!
他還看到田地裏翻掘出來的泥土中有各類昆蟲,它們被群鳥啄食,這種弱肉強食的慘狀又是何等的殘酷無情!他因目睹世間的不平和殘酷而深感痛苦,這種愁緒鬱積在他的心頭,始終難以釋懷。
而宮中的歌舞宴樂實在讓他厭倦。一天,他請求父王準許他到城外去郊遊。
隻要是太子的請求,淨飯王都會答應。他立刻命人清理街道,並嚴令:凡是太子經過的地方,不準有垂垂老者、呻吟病人、襤褸的乞丐和死者的屍骸。因為他知道太子愛惜民生,心地慈悲,恐他看見後心生感觸。他又暗中吩咐跟隨太子出遊的臣屬,密切注意太子的臉色,太子的一言一行都得詳細向他報告。
駕車的禦者名叫車匿。他駕駛著豪華的馬車,後麵一大群隨從跟著,浩浩蕩蕩地出了王宮。街道兩旁早已布滿了綢緞帳幔,百姓們佇候道旁,爭相目睹王子的風采。當馬車經過時,他們齊聲歡呼,太子也頻頻微笑答禮。
太子一行人走出都城不久,坐在車上的太子忽然看見了遠處的一個佝僂老人,他拄著拐杖蹣跚前行,一副衰弱疲憊的樣子。太子感覺很奇怪,就問車匿說:“你看那個人,須發皆白,彎腰駝背,顫巍巍的樣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他生來如此,還是後來才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車匿聽太子這麼一問,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實話實說,會引起太子的傷感,但是身為奴仆,他又不敢欺騙主人。
太子又催問:“車匿,你怎麼不說話?我問你,那個人是生來如此,還是後來才變成這樣的?”
“太子,我不敢用假話欺騙您。前麵那個佝僂走路的是一位老人,他須發都白了,皮膚幹癟,牙齒也掉光了,而且耳聾眼花,記憶力衰退,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如今全身是病,步履蹣跚,不拄拐杖便會跌倒。人到了老年,就隻有痛苦,極少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