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寫完,又囑咐楊儀說:“馬岱、王平、廖化、張翼、張嶷,這幾個人都是忠心耿耿,可堪重用。我死之後,凡事都要按照舊法進行,緩緩退兵,不可急躁。你深通謀略,不必我多說。至於薑維智勇兼備,可派他在隊後壓陣。我死之後,不要發喪。讓後麵的軍隊先行,然後一個營一個營地慢慢撤退。如果司馬懿追來,你可以布成陣勢,回旗返鼓與他對壘。等他來到時,就把我先前所雕的我的木像安放在轎中,推到兩軍陣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一定會把司馬懿給驚走。”楊儀一一答應了。
諸葛亮勉強支撐著病體,要左右侍從將他扶上小車,派人駕車出城遍巡各營。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懷著沒有完成統一事業的無限遺憾之情,病死在五丈原,時年54歲。
這天夜裏,薑維、楊儀遵諸葛亮之命,不敢舉哀,並依諸葛亮遺囑成殮,將諸葛亮的骨灰安置在龕中,令心腹將士守護,然後傳密令,各處營寨悄然無聲,一一撤出。
司馬懿探查到五丈原蜀營中已空無一人,猜測諸葛亮已死,便忙親自引兵來追。到山腳下,隻見蜀軍就在前方,他更加奮力追去。這時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隻見蜀軍全部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麵寫著一行大字——漢丞相諸葛亮。司馬懿不由大驚失色,定睛看時,隻見中軍幾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著諸葛亮,羽扇綸巾。
司馬懿大乎上當,急忙往回逃走。背後隻聽薑維大聲叫喊:“賊將休走,你中了我們丞相的計!”魏兵頓時嚇得魂飛魄散,丟盔棄甲,亂作一團,死傷無數。
過了兩天,鄉民們互相交談說,蜀兵退入穀中之時,哀聲震地,軍中揚起白旗,前日車上的諸葛亮其實是木人。司馬懿聽說後歎道:“我能料諸葛亮生,卻不能料諸葛亮死也!”因此蜀中人有這樣一句諺語:死諸葛驚走活仲達。
諸葛亮病危的時候,曾與楊儀和司馬費等安排死後退軍的調度,命令魏延殿後阻擊追敵,薑維作為副將;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便自行出發。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秘而不發喪,還讓司馬費去魏延處揣度他的意向。魏延對司馬費說:“丞相雖然去世,還有我在。相府親信和官屬等人便可將遺體送還歸葬,我自當親自統率各路大軍攻擊賊軍。怎麼能因一人死去而廢棄天下的大事呢?何況我魏延是何等人,就應當被楊儀約束,作斷後的將軍嗎?”他就私自和司馬費作出撤退和留下的安排,還讓司馬費親筆寫信,連同自己簽名傳告下麵將領。
司馬費欺騙魏延說:“我還應該回去向楊儀解釋,楊儀是個文官,很少經曆軍事,一定不會違抗尊命。”司馬費出來後,策馬奔馳而去。
楊儀等人打算按照諸葛亮既定的計劃,各軍營依次帶領部隊撤還。魏延派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搶在楊儀沒有發兵之前率領所屬部隊徑先南歸,所過之處燒絕棧道。魏延、楊儀各自上表說對方叛逆,一天之內,羽書一並送到都城。
漢後主以此事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董允、蔣琬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
楊儀等人命令砍伐山林打通道路,日夜兼程行進,緊隨在魏延之後。
魏延占據南穀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楊儀命將軍何平在前麵抵禦魏延。何平叱責先登上南穀口的士兵說:“諸葛公死,屍骨未寒,你們怎能如此!”魏延的部眾知道魏延理虧,不願為他賣命,都四散逃走。魏延和他的兒子逃奔漢中,楊儀派遣將領馬岱追殺他們,最終誅滅魏延三族。
除掉魏延後,楊儀等人便把諸葛亮的靈柩送回到成都。
後主劉禪帶文武官員,全部掛孝,出城二十裏迎接諸葛亮的靈柩。
十月,劉禪親自送靈柩到定軍山安葬,降旨封諸葛亮諡號忠武侯,又令在沔陽為其建廟,四時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