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姓名人
鄭國:戰國時期著名水利專家,修建了鄭國渠。
鄭成功:明末清初著名將領,從荷蘭人手中收複了台灣。
鄭板橋:清朝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故事鏈接
鄭成功收複台灣
17世紀前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中國台灣,先後建立了台灣城和赤崁城,對台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引起台灣各族人民的痛恨。
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名兵將,分乘大小數百艘戰艦,向台灣進發。在鹿耳門登陸後,他們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經過激烈的海戰和陸戰,鄭成功攻下赤崁城,荷蘭軍首領揆一投降,鄭成功收複了被荷蘭霸占近四十年的寶島台灣。此後,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建立行政機構,並招募大陸居民到台灣墾荒屯田,派遣漢族農師到高山族的聚居地區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力地促進了台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王姓來源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先祖有好幾支,大都是商代和周代國君的後裔,如商代的王子比幹、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周靈王太子姬晉,都因為是王族,在當時人稱“王家”,後世子孫就以王為姓了。
王姓名人
王充:東漢思想家、哲學家,無神論者。
王羲之:晉代書法家,人稱“書聖”。
王維:唐代著名詩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曾主持變法。
故事鏈接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後人以“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八個字來形容他書法筆勢的雄健、瀟灑。
王羲之從小練字,七歲的時候,他的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有一天,他在父親的枕頭下發現一本名叫《筆論》的書,裏麵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極了,偷偷地閱讀起來。正讀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了,問道:“為什麼偷看我的書?”王羲之笑了笑沒有回答。母親想給他打圓場,從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嗎?”父親認為他年紀還太小,未必能夠讀懂,就把書收了回去,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教你讀。”王羲之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再去研究筆法,那我幼年時期的才能就白白被埋沒了。”他懇求父親現在就把書給他,免得他不懂方法瞎摸索。父親聽他說得有理,就把書給了他。王羲之按照書中所講的方法練了不滿一個月,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
王羲之很羨慕張芝的草書,經常以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故事鞭策自己。根據記載,除浙江紹興蘭亭外,江西臨川新城(在今江西撫州市區)、浙江永嘉積穀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王羲之的洗墨池。由於他勤學苦練,終於在書法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千多年來,他的作品一直是後人學習書法時臨摹的範本。
馮姓來源
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春秋時被封在魏地。畢萬有一支子孫的封地在馮城,後世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此外,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子孫也以祖先的封地名為姓。
馮姓名人
馮諼:戰國名士,曾輔佐孟嚐君。
馮夢龍:明代文學家、戲曲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
故事鏈接
馮諼要債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嚐君家裏有許多門客,其中有一個叫馮諼的,一直沒有引起孟嚐君的注意。有一次孟嚐君派馮諼到封地薛地去收債,臨走時馮諼問孟嚐君是否需要帶些東西回來,孟嚐君說:“你看著辦吧,我缺少什麼你就帶些什麼回來吧!”馮諼到了薛地後,說是得到了孟嚐君的命令,將債券全部燒毀,得到了百姓的熱烈擁護。當孟嚐君問馮諼帶回來什麼東西時,馮諼說:“我帶回了‘義’。”孟嚐君很不高興,但沒有說什麼。一年後,孟嚐君被免去相國的職務,隻好返回薛地。當地百姓聽說後,扶老攜幼歡迎他。馮諼說:“這就是我給你帶回的‘義’的回報。”
孟嚐君見此情景,這才恍然大悟。他非常感激馮諼。
陳姓來源
中國的大姓之一。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裔,找到了舜的後裔媯滿,武王封他為陳侯,讓他奉守舜的宗祀。媯滿死後,得諡號陳胡公,他的後代就以陳為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莫陳氏改姓陳。
陳姓名人
陳勝: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
陳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誌》。
陳獨秀: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故事鏈接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統一了中國。後來,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當上了皇帝,他昏庸無道,因而民怨沸騰。
公元前209年秋,陽城的地方軍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動身去漁陽。壯丁裏麵有兩個特殊的人,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
軍官督促這一批壯丁往北趕路。他們到了大澤鄉,正趕上下大雨,耽誤了日期,按律得殺頭。陳勝偷偷地跟吳廣說:“這裏離漁陽還有幾千裏地,肯定趕不上了,不管造反還是趕不上都得死,我們不如造反。”吳廣很讚同。有一天,戍卒買魚回來吃,夥夫剖魚時從魚的肚子裏剖出一塊綢子,上麵有“陳勝王”三個字,這是陳勝事先藏在魚肚子裏的。大家仨一群、倆一夥地咬著耳朵聊著這件事。半夜裏,大家聽到野外有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那是吳廣在荒郊破祠堂裏學著狐狸叫的。
第二天,陳勝和吳廣覺得時機到了,就一起殺死了軍官,眾人紛紛響應,共同起來造反。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陳勝就自稱為將軍,稱吳廣為都尉。
蔣姓來源
西周初年,周朝的大功臣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封在蔣地(今河南光山),建立蔣國。到了春秋時期,蔣國為楚所滅,蔣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稱蔣氏。
蔣姓名人
蔣琬: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大將軍。
蔣伸:唐代宰相。
蔣廷錫:清代大學士、畫家。
故事鏈接
大度容下
蔣琬是三國時蜀國著名的大將軍。諸葛亮攻魏時,蔣琬成功地解決了兵源、糧餉的供應問題,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諸葛亮去世後,蔣琬雖然幾乎掌握了蜀漢全部的軍政大權,但為人處世仍很冷靜,一切行為和往常沒有不同,因此深得後主和各級官員的信任。蔣琬有一個叫楊戲的部下,性格十分傲慢,蔣琬找他商量事情時,他經常愛搭不理的。有人想陷害楊戲,在蔣琬麵前說他的壞話。蔣琬卻說:“人心不同,就像各自的麵孔不同一樣。表麵上服從,背地裏又說反對的話,這是古人都引以為戒的。楊戲不阿諛奉承,正是他耿直的表現哪!”由此足見蔣琬的氣度不凡。他的這種雅量,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韓姓來源
韓姓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晉武公封叔父姬萬於韓,是為韓武子,其後世子孫便以封邑為姓。二是他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的出大汗氏,後改姓韓。
韓姓名人
韓非: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學說的代表,著有《韓非子》。
韓信:西漢著名軍事家,與張良、蕭何並稱為“興漢三傑”。
韓愈: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故事鏈接
淮陰侯韓信
韓信出身貧窮,年輕時常常依靠別人的幫助過活。
有一次,他住在下鄉南昌亭長家裏已經好幾個月了。亭長的妻子很不高興,心裏想趕他走,嘴上卻不說出來。一天,一大清早她就燒好飯,在床上把飯吃了。等到吃早飯的時候,韓信來了,她故意不給韓信盛飯。韓信心裏也明白,就惱怒地離開了亭長家,來到城外的小河邊。河邊有幾個老年婦女在拍洗棉絮。有一個老婦人看到韓信沒有東西吃,就給了他一些東西吃。韓信千恩萬謝,說:“以後我有出頭之日,一定會好好兒報答您。”老婦人不高興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還說這種話!我是可憐你這個公子哥兒,哪裏想得到什麼回報呢!”
有一次,幾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他們對韓信說:“你雖然年紀比我們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卻膽小得很。”其中一個少年說:“你如果不怕死的話,就用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這時候,韓信心裏非常氣憤,但又想到不能得罪他們,隻好忍氣吞聲,彎下腰,兩手著地,從那個少年的兩腿之間爬過去。街上的人都嗤笑韓信,說韓信膽小。
後來,韓信投靠項梁、項羽,都沒有得到重用。漢王劉邦進入四川後,韓信就逃到四川投奔了劉邦,可是劉邦仍然沒有重用他,隻讓他做了個管錢糧的小官。軍隊到了南鄭,韓信又一次逃跑了。丞相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將才,連夜把他追了回來。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任命他為大將。韓信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被封為淮陰侯。
楊姓來源
先祖主要有兩支,一是周代唐侯叔虞的後代封於楊,子孫以封邑名為姓,二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被封為楊侯,子孫以他的封邑為姓。
楊姓名人
楊修:東漢末年文學家,曾任曹操主簿。
楊堅:隋朝的開國皇帝,即隋文帝。
楊炯:唐朝著名詩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楊業:北宋名將,由於屢立戰功,人稱“楊無敵”。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
故事鏈接
無敵將軍楊業
宋太宗即位後,遼軍氣焰非常囂張,於是,宋太宗任命有“無敵將軍”之稱的楊業為代州刺史,守衛雁門關。雁門關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980年,遼發動十萬大軍,直撲雁門關。隻有幾千人馬的楊業率領幾百名精兵良將,抄小路繞到遼軍後麵。遼軍順順利利地來到雁門關駐紮下來。半夜裏,忽然間喊殺聲震天,楊業帶領騎兵殺入遼軍大營。還在睡夢中的遼軍不知道來了多少敵人,慌作一團,連滾帶爬地逃跑了。
雁門關一戰後,遼軍隻要見到楊業的軍旗就嚇得屁滾尿流,不戰而退。
朱姓來源
來源主要有三處:一是傳說中古代帝王顓頊的後裔曹挾,在周武王時受封於邾國。後來楚國滅邾,邾君的子孫就改姓朱了。二是傳說中舜的臣子朱虎的後代姓朱。三是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姓為漢姓,其中的可朱渾氏等改姓朱。
朱姓名人
朱溫:五代後梁的開國之君。
朱熹:南宋著名學者,理學的代表人物。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
故事鏈接
執法嚴明的朱元璋
朱元璋史稱明太祖,他領兵建立了明朝。他稱帝後,總結曆代封建王朝的教訓,認為腐敗是導致國家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於是他下決心勵精圖治,懲治腐敗。當時,丞相胡惟庸專權,隱瞞奏章不報。明太祖知道後非常生氣,便依法以欺君的罪名將他處死。
此外,當時官府不允許私人販賣鹽和茶葉,這些商品都由官方掌握。而駙馬歐陽倫私販茶葉,犯了走私罪。明太祖知道後,不顧女兒情麵,將歐陽倫依法處死了。
直到今天,談到明太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的事跡,人們還津津樂道呢。
秦姓來源
秦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其後人建立了秦朝,秦滅亡後,其子孫便以國名為姓。二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後裔。三是古代大秦(古羅馬)人來中國後,有的就以“秦”為姓。
秦姓名人
秦越人:戰國時名醫,被人們稱為“扁鵲”,創立“四診法(望、聞、問、切)”。
秦瓊:唐朝名將,被後人尊奉為“門神”。
秦觀: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故事鏈接
名醫扁鵲
扁鵲,本名秦越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醫生。有一次,扁鵲來到齊國,蔡桓公接待了他。扁鵲見蔡桓公臉色不好,便提醒他,說他身體有病,應及早治療,蔡桓公卻不相信。此後,扁鵲又幾次見到蔡桓公,每次都提醒他應該看病了,但蔡桓公仍舊置之不理。最後一次見到蔡桓公,扁鵲什麼也沒說就要走。蔡桓公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扁鵲說:“你已病入膏肓,無法救治了。”果然,幾天後,蔡桓公病重,因無法治療而離世。
許姓來源
伯夷是炎帝的後裔,周武王封伯夷的後裔文叔於許地。戰國時,楚國滅許。許君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
許姓名人
許慎:漢代學者,著有《說文解字》。
許褚: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許渾:唐代詩人。
許衡:宋元之際學者,元代三大理學家之一,曾參與元朝的朝儀官製、立國規模的策劃。
故事鏈接
堅持道義
許衡是元代著名的理學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不同尋常的智慧,大人們也常為他獨特的才能所折服。他讀私塾時,常把老師問得張口結舌,為此幾年中更換了三個老師。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把所學的知識都貫徹到了日常的行為當中。一年夏天,許衡和幾個朋友一起逃難路過河陽時,大家非常口渴,見路邊梨樹上結滿了梨子,便爭相爬上去摘著吃。唯獨許衡坐在樹下,像沒看見似的。朋友們都譏笑他,許衡卻說:“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嗎?我要堅持道義,永不放棄。”他正是這樣堅守自己的信義,成就了一番大業。
何姓來源
何姓源於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叔虞的後代建立韓國,韓國被秦滅後,其王室成員搬到長江和淮河一帶定居,當地人讀“韓”字與“何”字發音相似,於是他們幹脆改姓為“何”。
何姓名人
何琦:東晉《三國論》的作者。
何易於:唐代清官。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
何香凝:中國民主革命家,現代畫家。
故事鏈接
掛笏引舟
唐朝時,何易於曾在四川益昌做縣令,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受老百姓的稱讚。有一次,刺史崔樸從嘉陵江上遊帶著賓客歌女,沿江東下,一路飲酒作樂。由於河道彎曲,河水湍急,江上的行船都要由纖夫拉著才能行進。崔樸的遊船從益昌城經過,於是強令民夫替他拉船。縣令何易於把笏板(上朝時帶的狹長板子)掛在腰上,卷起褲腿親自拉纖。
突然,崔樸發現拉纖民夫中有縣令何易於,驚奇地問他為什麼來拉纖。何易於說:“現在正是農忙季節,老百姓都很忙,我剛好沒事做,所以來充當纖夫。”崔樸聽後,羞愧難當,就騎著馬回去了。
呂姓來源
源自炎帝的後裔,在夏、商、周幾代都是諸侯,受封於呂。春秋時,楚國滅呂,呂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
呂姓名人
呂不韋:戰國時秦國相國,組織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呂布:東漢末年名將,驍勇善戰。
呂蒙:三國時東吳名將,曾打敗關羽。
故事鏈接
奇貨可居
呂不韋是戰國時秦國的相國,但在此之前他隻是衛國的一個大商人。
有一次,呂不韋在趙國都城邯鄲經商時,見到了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他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可留存的奇貨。於是,呂不韋找到異人說:“我能讓你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後他為異人出謀劃策,並給予他豐厚的資金,希望他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異人按照呂不韋的安排,順利地逃回秦國,成功地繼承了王位。
異人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封他為文信侯,並賜給他洛陽十萬戶的食邑。呂不韋一夜之間成為聲名顯赫的人物。
張姓來源
張姓是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張姓祖先據說是上古少昊的兒子揮,揮是弓箭的發明者,被封為弓正,管理弓箭的製作,並被賜姓張。另外,春秋時晉大夫解侯,字張,其子孫以祖先的字為姓,也稱張氏。
張姓名人
張良:西漢名臣,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張衡:東漢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
張之洞:清朝末期改革圖新的傑出人物,洋務派代表之一。
故事鏈接
張良學道
張良是漢王劉邦的主要謀士,被封為留侯。張良年輕時胸懷大誌,一心要做一位帶兵打仗的將軍。有一天,他正在一座橋上散步,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走到他跟前,故意把一隻鞋子脫掉,丟下橋去,對張良說:“小夥子,快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張良覺得很奇怪,一個素不相識的老頭兒竟這樣無禮。但是又一想:“他是一位老人,對老人是應該尊敬的。”於是壓住火氣,跑到橋下把鞋子撿來遞給老人。誰知老人竟把腳伸過來,命令道:“快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替他取了鞋子,好事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也許他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呢。”張良把鞋子給老人穿好後,決定跟在老人後麵看看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走了一段路,老人忽然轉過身來,對張良說:“我看你這個小夥子很不錯,我樂意教你。五天後一早,你在橋上等我!”第五天天剛亮,張良趕到橋上,老人早已在橋上等他了。老人見張良遲到,生氣地說:“和老人約定好了,怎麼好失信呢?五天後一早再來吧!”第四天後半夜,雞剛叫頭一遍,張良就去了。誰知老人比他來得還早,老人生氣地說:“五天後再來,早一點兒!”到第四天晚上,張良幹脆不睡了,前半夜就趕到那裏。等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笑眯眯地說:“這還差不多!”說著從懷裏取出一本書,遞給張良,說:“拿去吧,讀熟了就能帶兵打仗。”天亮以後,張良一看,原來老人送給他的是一本《太公兵法》。他非常高興,就如饑似渴地讀起來,並從中獲得了許多用兵打仗的知識。
孔姓來源
孔姓來源很多。商王成湯姓子,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稱孔氏。另外,春秋時宋國上卿正考父之子嘉,字孔父,被殺。他的兒子逃到魯國,以父親的字為姓。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史臣孔甲,後代也姓孔。
孔姓名人
孔丘:春秋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融: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尚任:清代劇作家,代表作有《桃花扇》。
故事鏈接
機警聰明的孔融
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比同齡孩子聰明得多。東漢末年有個叫李膺的官員非常清正廉明,十歲的孔融很想見他,可李膺從不輕易接見客人。
這天,孔融來到李膺門前說:“李府世交後人特來拜見。”李膺破例前來迎見,但一看進來一個並不認識的小孩兒,便問:“你說我們兩家世交是從何說起?”孔融不慌不忙地說:“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師生之誼,難道不是世交嗎?”一句話問得李膺沒有話說。
大家都稱讚孔融機敏時,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立刻說:“這麼說,大人小時候一定很聰明。”一句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曹姓來源
曹姓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源於傳說中上古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五個兒子曹安。二是周文王的兒子曹叔振鐸受封於曹國,他的後裔就以國名為姓,稱曹氏。三是曹國人來到中原,以國名為姓。
曹姓名人
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也很有文才,與他並稱“三曹”。
曹衝:曹操的小兒子。他從小就聰明過人,與眾不同,但還未成年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