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課外閱讀導讀手冊(1 / 1)

作家作品知識拓展

作者介紹: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國荒島文學代表作家,對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開創有重大貢獻,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1660年,笛福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商人家庭,當時正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笛福沒有遵從父親的命令成為一名牧師,而是當上了內衣經銷商。他還從事過出口貿易,遊曆了西班牙、法國、荷蘭、意大利等眾多國家。

笛福在倫敦的故居

描繪笛福受枷刑時民眾把他看待成英雄的版畫

早年,笛福以寫政治評論和諷刺詩著稱,他反對封建專製,用巧妙的文字抨擊貴族。還建議政府建立養老金、修築公路、開辦銀行、征收所得稅、設立社會保險和救濟、設立婦女學院等。他因高尚的精神和為人民說話的文章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

笛福的晚年淒慘而動蕩,經曆多次破產的他為了逃債,流落他鄉,最後抑鬱而終。笛福希望在他的墓碑上隻刻自己的名字“丹尼爾·笛福”。人們卻是另外的考慮,他們在他的墓碑刻上了:“丹尼爾·笛福:《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

笛福主要作品有《魯濱孫漂流記》《辛格爾頓船長》《傑克上校》《摩爾·弗蘭德斯》等。

位於倫敦邦希田園的笛福紀念碑

創作背景:

《魯濱孫漂流記》是笛福根據水手亞曆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曆創作的。據當時英國雜誌報道: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裏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1966年更名為魯濱孫克魯索島),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被發現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以這段奇聞為原型,構思了魯濱孫的故事。

魯濱孫·克魯索的靈感來源亞曆山大·塞爾柯克的雕像

笛福生活的十八世紀,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發展的時期,同時啟蒙運動也率先在英國興起。笛福深受當時社會進步思潮的影響,大力鼓吹自由貿易和社會民主,宣揚個人進取精神。他的大半生就是在商業冒險和政治追求中度過的。

在《魯濱孫漂流記》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出發,以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的冒險進取精神塑造了魯濱孫這一新興資產階級形象。

1871年根據《魯濱孫漂流記》創作的素描畫,

畫中男孩沉迷於《魯濱孫漂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