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登陸 (2)(1 / 3)

一周後,我又拿到了一個offer。是我的前前東家。也許是我要求不高,也許是努力終於會有回報,我對這份offer非常滿意。我們終於可以告別補助了。後麵的路還有很長,也許未來不久,老公也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我們能徹底過上不愁吃穿的生活。不管如何,現在我們悉尼的生活終於可以穩定下來了。

任我評說:幸運,是在不幸的後麵出現的:移民不僅僅是一種態度,還需要過程——這些沒有準備好行囊就舉家移民的人,該麵對的找房、找工,甚至哺乳和斷奶,一個也不能少,每一個過程後麵都少不了眼淚。可又該準備什麼呢?腰纏萬貫,呼風喚雨?其實,他們其中許多人就是想改變生活才移民的。

與他們一家比較,我移民時是幸運,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移民時我孩子已經比較大了,不幸的是,因為孩子大了一些、壓力稍稍小一些,就有更多時間困惑、絕望。雖然文中“絕望”一詞使用了好幾次,但我們沒有看到他們一家真正絕望過,他們一直在向前衝,為了孩子。向這位可敬的大姐,向他們一家敬禮!

我在想,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許多心理都在退化,會困惑、會絕望,甚至選擇自殺,人類不像其他動物,特別是植物一樣,隻要有一個機會,我就要活下去。當然,所有的生命,它的能力是有限的、渺小的,甚至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努力未必成功,但自己盡最大的力吧,其他的就交給上帝。

好在上帝看到了他們的努力,也為此感動,讓他們的生活至少穩定下來了。

對於移民,工作掙錢總是第一位的,因為它是生存的基礎,也是發展的前提條件。這個主題始終貫穿在移民生活的每階段,所以,我們有必要集中說一下找工作和工作的事。以下這個故事,可以看到眾多中國新移民的打工生活,他們幾乎都有大學學曆,有的是碩士、工程師,幹的卻是近似於中國農民工幹的活。

打工——我們在卡爾加裏的打工:回想在加拿大第一年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打工。大多數的國人好像隻把專業工作叫工作,其他的隻是打工,而且覺得打工沒麵子。相比Toronto(多倫多)和Vancouver(溫哥華),Calgary(卡爾加裏)打工的機會還是很多的。而我也曾經在四個地方工作過,也曾在一段時間內幹三份工。

大統華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華人超市,主要經營亞洲食品。我們剛來時就住在它對麵,那時我想“先生產後生活”,先打份工再說。當時公交罷工,不能去太遠。到大統華買菜時看到Application form(空白申請書),隨手填了。五一剛拿到駕照,他們打電話讓我去上班。人事經理是台灣人,問我想去哪個部門,我選擇了雜貨部,我負責醬料和罐頭食品兩個貨架的上貨。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

上貨雖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但需要一定的體力,我們在這裏曾卸過整貨櫃的米。在國內一站地的距離我也要坐車,在大統華我練就了走路,不停地走、上貨,而且午睡的習慣也給扳過來了。我還學會了“服務”,相比國內的服務行業就差得太遠了。我知道了一個概念:First in first out(先用先出)。也就是先來的貨擺在最外麵,所以大家在最外麵拿的貨很可能不是最新的。

過了一陣新鮮期,我就感到很不舒服,因為那裏的工作人員和主管大多講廣東話和台灣話,會普通話的很少,那時我的英語還結結巴巴。他們有一個奇怪的心理:既瞧不起大陸人——因為我們是新移民,還妒忌——因為我們是技術移民。一次supervisor(管理人)批評我沒有發現貨架上的過期食品,造成損失,我一看日期,2000年就到期了,那時我還在北京呢,可之前是誰把它們放這兒的?還有一個香港保安比較討厭,我在工作時常常一抬頭就看到他鬼鬼祟祟地盯著我,讓我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地添堵。

大統華是個正規的企業,也有福利——各種保險。不過要過了六個月的試用期,大多數的大陸人不會熬到這麼長的時間;工資很低,起步每小時6.5加元[編注:當時2004年的彙率,1加元=6.5元人民幣左右。2008年12月金融危機時,加元兌人民幣跌至5.15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