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多年以後…… (6)(1 / 3)

在鬼節時,美國學生們裝扮成亦男亦女,亦鬼亦神的樣子,狂喝狂喊狂叫,盡情發揮盡情宣泄,自己不過隻能歎道: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

在過著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打工一個人出門一個人洗衣做飯的不知謂之“獨立”還是“形影相吊”的日子時,總會留戀挽著父母挽著親朋好友優哉遊哉地逛街,散步的情形。有人說是留守父母,含辛茹苦。又有古語雲:父母在,不遠遊。但終究,小兒郎並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狂,隻唯恐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娘。

在讀罷眾多海外學子詰問、討論“幹啥來美國”,心下覺得既來之,則安之。現在倒該問問自己幹啥留在美國?為家人的期望出人頭地?為自己的雄心壯誌艱苦奮鬥?為羨慕有房有車有狗的中產階級生活?為吸收並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資訊?

學術界稱邊緣學科是一種多門科學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綜合的學科。而有這樣一群人,在潛移默化中吸取著一種開放自由空氣裏的養分,又揮不去也拋不開聖人夫子的倫理道德觀念。邊緣人,你將去向何處?

任我評說:孤獨也是一種病:人是不能離群索居的動物,否則再優越的物質環境也是無意義的。好在,現代社會不同文化間的衝突並非那麼激烈,不會那麼水火不相容,所以,我們感受的這方麵不適越來越小,但它仍然是存在著的,讓我們體會著孤獨。

這篇文章很多部分不是表現文化衝突的,隻是廣義上身邊缺乏朋友的孤獨,也不是特別強烈,於是,它具有真實性、普遍性,它的張力很大。

文化衝突的“嚴重性”在哪裏呢?幾句話難以概括,就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吧,就如一個20歲的人與40歲、50歲……80歲的代溝一樣,他們一般玩不到一起去,即使想改變自己適應對方也很難。如果你不想做邊緣人,如果美國人都是40歲的,那你就得學做40歲的人,這樣就進入主流社會了,可這恐怕很難。

這裏來一點現身說法吧,別的就不說了,就說我剛到美國留學時與英國留學生同租一套房,發生在做飯上的一些不愉快說起。

我們同用一個廚房,輪流做餐。他做飯的有些設備在中餐裏是極少用的,那就是量杯、天平,用就用吧,他每次做飯就像搞化學實驗一樣,麵粉、黃瓜、西紅柿、鹽等上天平,檸檬汁啥的上量杯。此兄不擅此道,又看重食物的營養,加上記憶也不好,卻又精益求精,就是做過同一道菜,每次還得對照著菜譜來做,因為他始終不記得幾種調料的具體用量和燒烤時間,這樣就很費時間。

我做菜時油多,往往爆炒,油煙就有些大,加上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作料隨意放,這都給他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為如此,相信我們都有些相互“嫌棄”“歧視”對方,也往往體現在表情裏麵,盡管我們也很注重禮貌,可隔閡是存在的,最後還是產生了文化衝突。

有一次他忍耐不住善意地告訴我:“中餐缺乏營養,不講科學。”

“中餐可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舉世公認的。”我答,發現人家說的是營養,又補充道,“都說西方人講求營養,可肥胖的比例卻更眾?可能與喜歡吃麥當勞、肯德基有關。”

這隻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是其他人生價值觀就嚴重了,要想融入,就得改吃“西餐”了,好在文化不僅有衝突,也有融合,西方許多國家也喜歡中餐,中餐遍布世界各地,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但是,總的來說,西方社會自詡經濟發達強盛,文化也自認為先進,難免有意無意地蔑視其他文化,衝突就難以避免,不僅體現在國家間,也體現在移民與所在國之間了。雖然它通常不會要命,但移民的孤獨感是會長期存在的。

為了謀求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如果新移民融入他國是必然的,苦學,並盡量使用對方語言、對方習慣、對方文化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進入主流社會的一個前提條件。但是,它會產生什麼樣的並發症呢?其中一個極端就是排斥,甚至貶低自己的母語以及文化屬性,這是不是融入的好辦法呢?下麵說的事就發人深省!

文化衝突——失去血性的華人:漫步在惠靈頓街頭,不時會迎麵走來一位和我一樣擁有著黑頭發、黑眼睛和黃皮膚的中國人,你很容易把他們從日本人、韓國人和越南人中間區分開來——是憑直覺!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個占新西蘭外來人口一半的群體——華人。我之所以稱呼他們為華人而非中國人,是因為他們不配這個光榮的名稱,個種原由,聽我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