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綱(1 / 1)

綜論“正統”與“世俗”三教九流

說到國學,離不開“三教”;說到“三教”,會順延出“九流”,合稱“三教九流”。關於“三教”,最早的記載見於三國孫權和上書令闞澤的談話,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流的說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其中收錄諸子189家,以儒、道、墨、法、名、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與農家九家最為重要。

漢代以後,“三教九流”成為對中國主要宗教和各種學術流派的泛指,並逐漸演化為不同等級社會角色的代名詞。受到明清白話小說或現代媒體的影響,現在人們說到三教九流,便理解為舊時代闖蕩江湖、從事各種不是很正當或者低等行當的人,多半含有貶義。

其實,中國傳統上將人群劃分為士、農、工、商,一直沿用了幾千年。後來越分越細,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類。其中,“三教”是沒有爭議的,就是指儒、釋、道。九流的說法莫衷一是,後來更演化為27種職業,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版本甚多。

那麼比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麼呢?

先說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一流是佛祖,是世人的精神導師;二流是玉皇大帝,他統治天界,比人間帝王高一級,但虛無縹緲,不像佛祖那麼深入人心;皇帝下來是閣老,老資格的重臣,如皇帝的老師等;宰相是皇帝的臂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級一級地分下來,最後的解元是科舉省試的頭名。

唐伯虎是民間最出名的“解元”,他29歲在南京鄉試奪魁。第二年,他進京會試不幸受科場舞弊案牽連而下獄,此後便變得放蕩不羈。多虧好友祝允明規勸,他才發奮讀書,精研書畫,終成一代名家。

再談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他們不是古代的文學藝術工作者,就是科學工程技術人員。秀才至少要懂文學,醫生是醫學專家,其他畫畫的、搞皮影的、彈唱的、下棋的,現在歸類為文化和體育,都是非常正當的職業。

末講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給家畜配種)九娼妓。”這基本上是服務行業,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腳底的、磨剪刀修雨傘磨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層勞動人民。

下九流還有一個非常流行的版本,叫做“一師(師爺)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時妖(拐騙及巫婆)、七盜八竊九娼妓”。師爺是官員的參謀幕僚,衙役是為官員做一些具體事情的;升秤是管後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聽差之類。

在古代,“官”跟“僚”區別很大。科舉考上的這一部分是官,僚是聘用製,由主管官員自己去搭台組班,提供經費,師爺屬於“僚”,所以被排在下九流;媒人是婚姻介紹者,經常誇大事實,被認為不夠誠實;“時妖”是搞一些坑蒙拐騙,做假貨、搞“仙人跳”之類的詐騙,是邪門歪道。這個版本有點幽默色彩,很鄙視那些油水大、經常濫用職權的職業,所以把從事那些職業的人和一些非法人員,例如盜竊犯以及賣淫女列在最末二級中。

有人或許會問,說“七盜八竊”,為什麼明火執杖的“盜”比偷偷摸摸的“竊”地位要高?小偷小摸是不入“流”的,沒有“道”,基本是無賴,不講是非,惹人討厭;但是盜不同,俗話說“盜亦有道”,大盜有他們的遊戲規則,比如說他們不會調戲朋友的妻子,借錢會還,甚至會劫富濟貧。中國文化特別耐人尋味,盜和竊的區別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元朝政府按所從事職業的不同,把臣民劃分為“十流”,即十個等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十分明顯的是,元朝統治者是騎在馬背上的征服者,特別敵視知識分子,因而把儒列在娼妓之後,當他們是“臭老九”。

對“三教九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民俗國學”,反映了老百姓的是非理念。

本書內容豐富、涵蓋麵廣,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盡力展現古代東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階層群眾的生存狀態,並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聯係。本書加入了許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識”板塊,希望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有所收獲。

本書濃縮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發展脈絡。無論是對個人層麵的修身養性,還是社會層麵的治國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書以豁達恢弘的氣度、悲天憫人的情懷,向讀者展開一幅中華文明的畫卷;同時以凝練的筆觸,著力闡述古代中國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國宗教和哲學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