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儒教——不是宗教勝似宗教(3)(1 / 3)

《尚書》向來被視為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但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其中絕大部分應是當時官府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準確地講它是一部體例較為完備的公文總集。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複雜曲折。相傳它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但不管怎樣,它都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保存了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子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

書中還有以人名為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

盤庚動員臣民遷殷

《尚書》中的《盤庚》諸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目光的遠大。其中用“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比喻煽動群眾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比喻群臣坐觀國家的衰敗,都比較形象。

書中虞、夏、商的部分文獻是據傳聞寫成的,不甚可靠。如《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誌,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

據古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都沒能傳世。所以,說起先秦散文,還得從《尚書》開始。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製誥、詔令、章奏等文章,都明顯受其影響。

劉勰的《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尚書》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而《堯典》《皋陶謨》等篇,則帶有一些神話色彩,或篇末綴以詩歌。

總之,《尚書》在語言方麵雖大都古奧難讀,但實際上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曆代散文家頗多借鑒。曆來注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沈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等。

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曆史上很有影響。

《詩經》——中國首部詩歌總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隻剩下詩歌了。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土風、風謠,包括了15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風”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其中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其他均產生於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是正聲雅樂,分“大雅”、“小雅”,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

這些詩篇,本是歌曲的歌詞。《墨子》中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中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可見,《詩》三百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

《詩經》的作者

一說為孔子刪詩。司馬遷認為,古代詩三千餘篇,孔子刪為三百。一說為王者采詩。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還有一說,認為周王朝的樂工和太師們是編撰《詩經》的功臣。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隻是作為各種典禮禮儀的一部分,或是娛樂,或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賦《詩》言誌”,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見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此外,《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孔子曾表示,經過“詩教”,可以使人“溫柔敦厚”,學《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孔子還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是說,《詩經》中的作品,總體上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道德原則的。《詩經》是中國從“春秋”到“清代”的主要教課書之一。

《禮記》——先秦禮樂製度大全

《禮記》是秦漢以前儒家學者關於禮樂製度論著的選本,是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製度的重要著作。其中《大學》《中庸》等篇具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被列入四書,成為讀書人求取功名的必讀篇目。

《禮記》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不僅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儀,還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並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

《禮記》的思想成就

教育三目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學習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修養八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學五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誘導、藏息相輔、因材施教

教學三方法:講解、問答、練習

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它們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闡明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還有大量富有哲理、精辟深刻的格言、警句。

《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他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多采用歸類法來進行研究。

東漢鄭玄將其分為通論、製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將其分為五類,包括:通論禮儀和學術,如《禮運》《樂記》《儒行》等;解釋《儀禮》,如《冠義》《射義》《聘義》等;記載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的雜事,如《孔子閑居》《檀弓》《曾子問》等;記古代製度禮節,並加考辨,如《王製》《曲禮》《月令》等;閱讀《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131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85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49篇,稱為《小戴禮記》。

東漢後期,《大戴禮記》不流行,以《小戴禮記》專稱《禮記》。《禮記》又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為其作注後,它的地位上升為經。《禮記》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製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容,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春秋》——五千年來誰著史

《春秋》,儒家五經之一,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修訂而成的,借由記載各諸侯國的重大曆史事件,宣揚王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詞又指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時期。

春秋筆法

中國傳統學問中“經”、“史”不分家,史書記事的目的也是為了說明道理,規範人的行為,所以王陽明說:“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寓褒貶於記事之中,“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這就是“春秋筆法”。

《春秋》為中國較早的編年體史書。以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文雖簡約如大事記,而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弑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

該書略有殘缺,尚保留16000多字。書中的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等方麵,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

稱霸西戎

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謀求向東方發展,但被晉所阻。崤之戰、彭衙之戰,秦軍都是大敗。秦穆公果斷地調整國策,轉而向西,吞並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春秋》經文極為簡略,但卻記載了準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具有信史價值,顯示了史學發展上的巨大進步。然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現存的《春秋》分別載於《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中,三傳經文大同小異。其中,《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傳下來的。

問鼎中原

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加強盛,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他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這就是“問鼎”一詞的來曆。後來,楚國大勝晉國,中原各小國紛紛歸附,楚人稱霸中原。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前二者講“微言大義”,試圖闡述清楚作者的本意,部分內容有牽強附會之嫌。《左傳》以大量翔實豐富的史實彌補了《春秋》的不足,其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漢以後,《春秋》被尊為孔子編撰的經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都處於很高的地位。

《四書》——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總稱,分別體現了早期儒家四聖賢孔子、孟子、子思、曾參的思想。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是優秀的《四書》讀本。

1190年,南宋大儒朱熹編輯並刊刻《四書》,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可以說,漢唐是《五經》的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後來,明代科舉考試將《四書》作為科目,更使得《四書》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四書》讀法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論語》是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內容以社會倫理問題為主,涉及哲學、政治、教育等有關問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書籍。漢代以後,儒家學說在思想界占據了統治地位,《論語》也隨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彙編。書中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記載了孟子遊說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跡。文章感情激越、氣勢磅礴,且淺近如話、明白曉暢,對後代散文的發展影響深遠。

《大學》著重闡述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修養目標,遵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養步驟。其中修身是根本,前四個是方法和途徑,後三個則是將會達到的必然結果。

《中庸》提出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是“中庸”,其核心觀念則是“誠”。“誠”是“天”的本性,是天地萬物賴以存在的根本。“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認識方法。

《四書》精義

《四書》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並通過各種途徑影響世道人心。

《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其中很多內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論語》在漢代即是婦孺必讀的書,《四書》自宋代以來是中國人必讀的書,是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即便鄉間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會通過口耳相傳、說書唱戲等形式,接受並自覺實踐其中的做人道理。

《四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它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一部分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中國文化,是塑造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重要精神資源。

儒教信徒的人格修養

人格問題是儒學的核心,是所有儒家人物和典籍討論的焦點。孔子言必及聖賢,孟子語必涉王霸,程朱等理學家則滿口仁義道德……整部儒學史就是不斷地建構和闡釋人格的曆史。所以,了解了儒家倡導的人格,即幾近了解了儒家。

聖人與王者——儒家的最高追求

儒學即聖賢之學。聖人在儒學中居於突出地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人間的道德、文化、政治、社會生活的導師,也是曆代儒生克誠克謹追求的終極目標。

儒家的聖人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遠古時代的帝王,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二是指博大完美、至能至善的理想人物。兩種聖人實質相同,一為具體,一為抽象。

聖人身上,凝聚著光輝燦爛的道德品質,散發著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聖人要高度智慧,“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材;中知人,能安樂之”,不僅具有對天地人整體意義的全麵覺解;還要有權威,能博施濟眾,修己而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