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縱橫家——遊說於各國之間(1 / 3)

中國曆史發展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批特殊的外交家——“遊士”。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國家、民族立場,朝秦暮楚,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於諸侯之間,縱論天下形勢和生死存亡之道。他們熱心於政治、外交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錦衣玉食”“卿相之尊”。他們,就是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縱橫家的思想已從單純的政治外交領域走入更廣泛的社會各領域,其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則基本上主導了當時各國的外交內政。

合縱、連橫——出人頭地的良機

外交活動,是國家之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往的重要手段。為了本國的利益,外交家們憑著智慧和辯才,往來周旋於國際舞台。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無疑具有高明的外交手腕。說起“縱橫家”,還得從“戰國七雄”的鬥爭形勢開始。

戰國,是指從“田氏代齊”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這段時期。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並戰爭,到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麵。它們都極力增強國力,以求統一天下。因此,爭城奪地的兼並戰爭,就在彼此之間頻繁地展開了。

魏國本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但自從其大將龐涓在與齊國孫臏的馬陵之戰中兵敗身死後,便再沒能獨自稱雄。秦國則靠著商鞅變法的成功實施,一躍成為當時的頭號強國。

秦國的崛起,使其他六國深感不安。他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如公元前310年,魏相公孫衍就曾組織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伐秦。秦國也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於是,一場複雜交錯的合縱連橫鬥爭便逐漸拉開了序幕。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曆史活劇中,縱橫家們各自粉墨登場,依靠高明的策略、淩厲的辯才,乃至玩弄狡猾的政治手腕,或“合縱”,或“連橫”,出盡了風頭。

縱橫家的出身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大都出身於平民,他們不安於現狀,立誌與命運抗爭,希望找到一條通向富貴榮華的新途徑。盡管縱橫家中也有孟嚐君、信陵君等貴族公子,他們雖然富貴無比,但仍不滿足於既得的地位和財產,而希冀著更大的權勢、更多的財富,因而在縱橫交鬥的形勢中主持合縱,參與連橫,招養策士,攪動風雲,在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印。

合縱與連橫,是各國在這場兼並與反兼並戰爭中所采取主要外交策略。關於“合縱”與“連橫”的來源,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是當時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秦國在西,齊國在東,韓、魏兩國居中。六國地連南北,而南北方向為縱,它們聯合抗秦就是“合縱”;秦國在西,六國居東,六國或其中幾國服從、追隨秦國即為“連橫”。

二是說“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之意,也就是弱國聯合起來以防強國兼並,秦國最強,六國聯合起來抗秦就是“合縱”;“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之意,也就是強國迫使弱國進攻別國,六國中某幾國追隨秦國進攻他國就是“連橫”。

縱橫家會千方百計地尋找機會出人頭地,因而在很多關鍵時刻,他們都能挺身而出,參與謀劃、進獻良策,甚至不惜背信棄義、朝秦暮楚,來博取高官厚祿,實現人生價值。縱橫家這種不安現狀、不甘貧賤、騁才馳能以求榮華富貴的性格特征,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不無關係。

縱橫家中最著名的當推蘇秦和張儀。據《史記》記載,兩人都曾拜鬼穀先生為師。東漢王充的《論衡·答佞》篇說:“《傳》曰:‘蘇秦、張儀縱橫,習之鬼穀先生。掘地為坑,曰:下,說令我泣;出,則耐分人君之地。蘇秦下,說鬼穀先生泣下沾襟,張儀不若。’”但鬼穀先生是否確有其人,一直是個謎。

縱橫家辯說的原則

1. 隨機變辭。遊說對象可能提出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出現某些突然情況,這就需要隨機變辭,依據遊說對象的變化而設置新的說辭,選取新的辯辭。

2. 揚長避短。在遊說時,應利用自己的長處,發揚自己的優勢。比如張儀,身居秦相之位,熟悉各國軍事、地理、外交情況,所以他遊說時多從這三方麵設辭。

3. 慎言勿失。就是說話謹慎、不離主旨,避免讓對方抓住把柄。所謂遊說,就是用言辭打動對方,所以說話一定要謹慎,萬不可觸及對方的禁忌、傷疤、短處等,以免其惱羞成怒。

4. 遊說者在不能單刀直入時,迂回遊說也好,繁言鋪墊也好,都應與主旨有聯係,不應離開主旨而言其他。否則,不但浪費了時間,也難以明白遊說者到底要說什麼。

由於縱橫家的著作基本不傳,我們隻能從一些曆史典籍中對這一流派作些了解。載有縱橫家重要事跡及其遊說內容的史書主要有《史記》《戰國策》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保存的蘇秦書信及其遊說辭等。

《史記》《戰國策》等書還記載了一些縱橫家的遊說之辭。僅從對蘇秦、張儀的介紹分析中,也不難對縱橫家得出如下幾點結論:其一,作為“九流”之一,縱橫家不是一個學術流派,而是一些近似於今天外交家的“政客”。其二,盡管世人對縱橫家的人品和行為見仁見智,褒貶不一,但這些遊士、食客的學識、辯才都是無可置疑的。無論是說人之國還是卻敵之兵,既要有過人的膽略,又要審時度勢,精通各國國情;既要有政治、地理、曆史、軍事各方麵的淵博知識,又要有縱橫捭闔的策略和雄辯的口才。在這方麵,縱橫家們的確很有造詣。其三,作為戰國後期重要的政治力量,縱橫家們縱橫捭闔的外交活動,對於這一時期社會發展階段的曆史走向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張儀的連橫策略,對於秦國兼並六國、統一天下的進程起到了一定的加速和推動作用。

縱橫家之祖——通天徹地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春秋時衛國朝歌人。他常入雲夢山采藥修道,隱居周陽城清溪之鬼穀,自稱鬼穀先生,後人常稱呼他為“王禪老祖”。鬼穀子為縱橫家的之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

據說,鬼穀子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遊說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

大概在先秦諸子學派的開創者中,沒有人比鬼穀先生的身份再難以捉摸的了。這便給後人的想象、附會和杜撰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基於鬼穀先生的赫赫名聲和神秘色彩,在南北朝及後代的道教造神運動中,道教徒們將鬼穀先生納入了道教的駁雜神係中。

玄微真人

傳說鬼穀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鬼穀子住在鬼穀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相傳鬼穀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

又有一種觀點認為,鬼穀先生是一位活動在戰國中期的政治思想家和權謀家,他大約出生在公元前390年前後,死於公元前320年以後。他可能有過一段較為豐富的社會政治鬥爭經曆,後來因某種原因隱居在鬼穀中,總結政治鬥爭經驗,潛心治學,傳播政治鬥爭權術和遊說技巧,是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人的老師。

傳說有一次,鬼穀子想測試一下徒弟的機智與應變能力,他坐在屋裏,跟徒弟龐涓、孫臏說:“誰把我從屋裏動員到屋外,誰的成績就及格。”龐涓裝作驚慌失措的樣子跑進屋,說:“啟稟師父,元始天尊到來了,請您接駕。”鬼穀子無動於衷。龐涓第二次跑進來,連鞋都掉了一隻,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師父,九天玄女來了,在外麵等您呢!”鬼穀子身子動了動,並沒起來。龐涓第三次進來,一跤摔倒在地下,磕斷了兩顆門牙,結結巴巴地說:“不好啦,蘇師弟跟張師弟打起來了!”鬼穀子站起來,看了看他,還是沒出去。

輪到孫臏了,他一進來就說:“師傅,我不行。您老人家能知五百年過去、五百年未來,我怎麼騙得了您?”鬼穀子聽罷,有些飄飄然。孫臏接著說:“要是您老人家在屋外,我倒有辦法把您騙進來。因為外麵的事是有天數的,您可以算出來;而屋裏的事,是沒有天數的,您出去了就算不出來了。”鬼穀子不信邪,讓人把自己連人帶椅子抬到外麵。孫臏見師父出來,大笑說:“我已把師父請出來了!”

鬼穀子的智慧,主要保存在《鬼穀子》一書中。該書是鬼穀子的後學者根據他的言論整理而成的,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該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謀略。《鬼穀子》今存3卷11篇,計7900多字。其中,《捭闔》《反應》《飛箝》《忤合》《揣》《摩》《權》《謀》《決》等篇,側重於講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陰符七術》《持樞》《腫經》等篇,則集中講養神蓄銳之道、縱橫術的練養方法。其中,《本經陰符七術》的前3篇,說明如何充實意誌,涵養精神;後4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傳說,鬼穀子曾任楚國宰相,後歸隱衛國授徒。有人認為,鬼穀位於江西省貴溪境內,因鬼穀子先生在此授徒為名。道教認為鬼穀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

約為“合縱”——蘇秦佩六國相印

蘇秦,字季子,洛陽人,“合縱”派的重要代表,是公元前3世紀初中國曆史舞台上極其重要的一位角色。他一生為了燕國的強大而進行頻繁的外交活動,同時又大大影響著齊、趙、魏等國的政治決策。蘇秦取法諸子百家的學說加以融彙,遊說諸侯國君,講究機謀權變。

身為縱橫家的大師,蘇秦對那些國君的心理研究得很透徹。他一方麵向國君們陳明利害得失,又一方麵千方百計地激發其自尊心,堅定其自信心,使之對“合縱”策略深信不疑。

據載,為實現“合縱”戰略,蘇秦首先說動的是燕文侯。蘇秦向他指出,燕國與秦國之間隔著趙國,因而秦國對燕國的威脅不大;而趙國與燕國相接,才是真正的威脅所在。因而,隻要與趙國結成聯盟,燕國就可高枕無憂了。燕文侯很讚同蘇秦的話,便賜予他車馬、金帛,讓他遊說趙國,使趙與燕結盟。

麵對趙肅侯,蘇秦首先奉承他能招賢納士,然後擺出處處為趙國考慮的姿態,分析了天下形勢。他表示,立國安民之道在於結交友好鄰邦,向趙王論證了“合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說,六國之中最強大的是趙國,趙國地廣人多,兵精糧足,因而秦國最想侵略的也是趙國。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舉兵伐趙,是因為秦國擔心韓、魏兩國坐收漁人之利,韓、魏可說是趙國南麵的屏障。秦國要是進攻韓、魏,它們不像趙國那樣有山川之險,秦國隻要漸漸蠶食,韓、魏定將支持不住,歸順稱臣,沒有了韓、魏這道屏障,大禍必將降臨到趙國的頭上。此時,蘇秦正式抬出六國“合縱”同力抗秦的主張,說得趙王心服口服,立即封蘇秦為武安君,贈車馬、黃金、白玉、錦繡,請他遊說韓、魏等國,約為“合縱”。

在遊說韓宣王時,蘇秦先對韓宣王強調了韓國山河險阻、兵器精良的優越條件,之後話鋒一轉,直陳韓宣王屈辱事秦為天下恥笑的錯誤,並鞭辟入裏地指出:秦國貪心不足,今年你割給它宜陽、成皋,明年它又會索取更多的土地。給吧,將無地以給;不給吧,必遭秦國之害。最後,蘇秦又以“寧為雞頭,無為牛後”的俗語激發韓宣王的自尊心,直說得韓宣王勃然作色,攘臂眥目,按劍仰天太息曰:“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