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農家——君民共耕的追求者(1 / 3)

“亞聖”孟子提出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然而有個與他同時代的人卻極力主張“君民共耕”,統治者應該與老百姓一樣自食其力,他就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許行。堅持這一主張、反映農民思想、研究農業生產技術的學術派別,就是“九流”中的“農家”。

農家起源——神農與後稷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神農是農耕文明的開啟人。相傳在遠古的時候,人們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采不到野果、野菜或捕不到動物時,就隻有挨餓受凍了。為改變這種狀況,神農砍來木料,製作了耒、耜等農具,向大家傳授農業生產技術,並與大家一起耕作。他因此被奉為農家之祖,並與燧人氏、伏羲氏並稱“三皇”。

神農此人是否真實存在,現在尚難以斷定,但神農教耕的傳說,確實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從采集、漁獵進步到原始農業的情況。同時,這一傳說也體現了當時人人勞動、平等互助的社會現實。

感應受孕生神農

傳說神農的父親是少典部落的首領,而他的母親名叫安登。有一天,安登在華陽遊玩時,感應神龍之氣而受孕,在薑水河畔生下了神農。神農生具人麵龍額,下地三個時辰便能說話,五天便會走路,七天便長全了牙齒,三歲就會做稼穡的遊戲了。

神農同情百姓疾苦,以解決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問題為出發點,開創了華夏農業文明,這就孕育了後來的民本主義思想。而且,在有關神農的神話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探討了農業技術的起源,包括製作農業工具、考察土地狀況等,也包含著技術層麵思想的發展。所以,人們又將後世的農家稱為“神農學派”。

後稷是繼神農之後,中國農業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也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農官。因為他出生時的情況比較怪異,家人認為是不祥之兆,便將他拋棄在田野裏。沒想到,動物們紛紛來保護這個小男孩,一些雌性的動物還給他喂奶吃。人們索性又把他放在冰上,可是人還沒走遠,天上的鳥都飛下來,用翅膀給這個小男孩遮擋寒氣。人們終於意識到,這個孩子不一般,就又把他抱回來交給他的母親撫育,並給他取名叫“棄”。

棄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常學著大人的樣子采集植物的種子,並學種麻和大豆。長大後,他對種植各種莊稼的興趣更加濃厚,不僅懂得因地製宜種植作物,還精通選種、拔草等農田管理技術。此外,他還能從作物成熟的早晚及外觀性狀,來辨別作物的類型。

經過長期的耕作實踐,棄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他種的莊稼橫豎成行、整齊劃一,大豆茂盛、穀粒飽滿。附近的人們聽說他很會種莊稼,便都跑來學習,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農耕知識和經驗都傳授給大家。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糧食連年豐收,進一步減弱了人們對漁獵和采集的依賴。

神奇的大腳印

據說,後稷的母親名叫薑螈,屬於有邰氏部落。一天,她到郊野去求神,在路上看到一對很大的腳印,便好奇地用自己的腳去比試這雙腳印。她的腳剛踏上腳印,便感到全身一震,回到家就發現自己懷孕了。不久,薑螈就生下了後稷。

棄的事跡很快傳遍整個部落,堯帝推舉他為部落聯盟的“農師”,指導部落群眾進行耕作。到了舜帝時,棄又被請來擔任最早的農官——後稷,主管部落聯盟中的農事。此後,人們便都稱他為“後稷”了。

後稷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勞,把他安葬在“都廣之野”。那裏不僅風景秀美,而且土地肥沃,各種農作物都長勢極好。傳說,通往天上的梯子就位於它的附近,因此每到收獲季節,還會出現鳳凰率百鳥起舞的奇景。

戰國是社會的大變革時期,農業生產正由奴隸製轉化為地主製。諸子百家中各家的學說幾乎都包含了重農的思想,都涉及農耕的問題,而它們又都是為政治主張服務的。這種對農事的廣泛爭論,為許行的農家思想體係的創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許行——“君王親耕”的希冀

許行,著名的農學家、思想家,生於楚宣王至楚懷王時期。他依托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以打草織席為生。

他與孟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是先秦時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留下姓名的農家代表人物。他沒有留下關於自己學說的專著,有關他生平的資料也極少,隻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存有他見滕文公之事,從中略可窺見其思想主張之一斑。

據載,對神農學說頗有研究的許行從楚國到了滕國,主動拜訪滕文公並對他說:“我從遠方而來,聽說您實行仁政,希望在您這裏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做您的百姓。”滕文公便收留了許行和他的幾十位弟子。

許行和弟子們身穿粗麻布衣服,親自耕種,並用收獲的穀物、織的席子和草鞋來換取農具和生活用品。不久,儒家弟子陳相和陳辛兄弟二人也背著耕田的犁鋤從宋國來到滕國。他們拜見滕文公,並說:“聽說您實行聖人的政治,那麼,您也是聖人了。我們願意做聖王的百姓。”於是,陳氏兄弟也在滕國住了下來。

反對不勞而獲

許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對不勞而獲。他認為,“倉廩府庫,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國君設倉庫儲存米穀,以及設府庫積聚財貨,都是傷害人民來供養自己的行為。同時,他還一並否定國君對倉庫、府庫所存之物的擁有權。另外,他還主張依據產品的長短、大小等數量、質量規定價格,不讚成商人居中剝削,反對抬高物價的欺詐行為。

一天,陳氏兄弟與許行不期而遇,許行向他們講述了自己的平等勞動、分工互助、等量交換等學說,陳氏二人大為悅服,便拋棄了以前所學的儒家的那一套,跟著許行學習起神農學說來。

後來,陳相去拜訪孟子,傳達了許行的一些言論和思想。如:“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庫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聽後大為光火,當即對許行口誅筆伐,許行的思想卻也因此幸而得以留存。

許行認為,滕文公施仁政,可算有德,但還沒有達到聖賢的境界。真正的賢君,應該“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也就是說,要親自下田與人民一起耕種,自食其力;要一麵自己做飯吃,一麵治理國家。許行這種人人勞動,人人平等,反對不勞而獲的主張,體現了其消除階級差別、追求社會平等的樸素的社會理想,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遺憾的是,他沒能看到職業分工是生產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標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君民共耕”是不切實際的。

這就難怪孟子一聽到許行的主張,就大力反駁了。孟子還通過陳相了解到,許行除了吃的糧食是自己種的外,戴的帽子、做飯的鍋、耕田的農具等,都是拿其他東西換來的。於是,孟子指出,由於分工不同,人們的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自產,國君更不可能一麵耕種田地,一麵治理國家。

孟子由對許行的評判,得出了一個影響千古的著名結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其實,“君民共耕”或許原始社會的氏族首領真正實行過,但到了後來,帝王們每年正月搞的“親耕”——親自扶犁耕田,隻不過是一種儀式,隻是為了勸課農桑而已。如《穀梁傳》就記載:“天子親耕,以共粢盛。”很顯然,這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氾勝之——西漢農業技術專家

氾勝之,氾水人,西漢農學家。其先人本姓凡,在秦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往氾水,因此改姓氾。氾水是濟水支流,位於今山東曹縣北20公裏與定陶縣分界處。

氾勝之生平事跡不詳。隻知他在漢成帝時,出任議郎、勸農使者。他曾在包括整個關中平原的三輔地區推廣農業,教導種植冬小麥,而且頗有成效。許多熱心於農業生產的人都前來向他請教,關中地區的農業因此取得了豐收。

他本人可能因為推廣農業有功,由議郎提拔為禦史。他總結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創造了精耕細作的區田法,另外還有溲種法、穗選法、嫁接法等。他著的《氾勝之書》共2卷18篇,是中國最早的農學著作。

關中地區有著悠久的農業傳統,是古代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堯、舜的農師,周人的祖先後稷就誕生在這塊土地上,以後重農一直為周王朝的基本國策。戰國末期,秦國便是憑借關中雄厚的經濟實力完成統一大業的。

西漢建立以後,非常重視關中地區的農業,興修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先是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關中地區推廣種植冬小麥,後又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在關中地區推行代田法和改良農器。約60年後,氾勝之踏入了趙過曾經為之努力的領域。

搜粟都尉趙過

趙過,漢武帝末任搜粟都尉。古書記載,趙過“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腳耬。又《漢書·食貨誌》記載:“過能為代田……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他主持創造了三腳耬,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的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