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現代影視作品裏,見到過什麼“進士”“狀元”“八府巡按”“丞相”“太守”“縣令”這些中國古代的官員。可是,你知道中國古代從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官員嗎?古代官員的作息時間如何?哪些官員曾公開過自己的私人財產?古代官員的讀書風氣怎樣?
精兵簡政——中國古代官員數量
我們在古典小說、現代影視作品裏,見到過什麼“進士”“狀元”“八府巡按”“丞相”“太守”“縣令”這些中國古代的官員,還有“官官相護”的成語,可是你知道中國古代,某個朝代,從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官員嗎?
我國自秦始皇統一全國直至清朝,兩千多年中,一直是皇帝統治天下,由皇帝一個人管理國家。可是,無論皇帝怎麼勤奮,一個人“日理萬機”卻總會力不從心,於是便設立了許多衙門和官員來輔佐皇帝,也設立了一些地方機構來治理百姓,收取捐稅,執法斷獄。
輔佐皇帝的官府和官員,秦代稱“三公”“九卿”。丞相管政事,太尉管軍事,禦史大夫管刑獄和對官員的監察,謂為“三公”。他們是政府機構中的最高官員,“三權分立”,直接聽取皇帝的指示,直接向皇帝彙報。
“三公”之下,分設“九卿”,分別管理各個方麵的事務。“奉常”主管禮儀祭祀以及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事務,類似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郎中令”主管宮廷警衛,作為皇帝的參謀顧問,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廳;“衛尉”管宮內警衛,以及吏民上書,征召賢良等事務,類似於現在的信訪辦;“太仆”管理皇帝的車馬和全國的馬政,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部長;“廷尉”管司法刑獄,類似於現在的司法部長和公安部長;“典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和接待全國內外客使,相當於現在的統戰部和接待處;“宗正”管理皇族事務;“治粟內史”管農業、財政及鹽鐵專賣;“少府”管理皇室財產以及皇室的生活服務、物資供應等。
“九卿”之下再設若幹僚屬,協助九卿工作。這“三公九卿”就是國家機構,中央機關幹部,從而使中央機構基本係統化。至東漢,中央機構正式命名為“尚書台”。到了隋朝稱為“尚書省”,下轄六部(吏、禮、兵、都官、度支、工),各部首長稱尚書,副職稱侍郎,每部之下設四司,每司以郎中、員外郎為正副長官。
以後曆朝雖多有變更,名稱也不盡相同,但這種中央機構一直沿用至今,尚書省即今國務院,部、司之名則一直沿用。地方機構秦代為郡、縣兩級,就是現在的省、縣兩級政府機構。郡的長官為郡守,縣的長官為縣令。秦時有近40個郡、1000個縣。這種郡縣製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省、地(市)縣3級地方機構,分別設置官員管理。
那麼,這些機構到底有多少官員呢?俗語“文武百官”,但實際上遠不止此數。南宋偏安一隅,隻剩下半壁江山,卻有4萬多官吏,一再被史家責為“官冗”,就是說“多餘無用”,甚至被指為宋朝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朝康熙年間,是我國曆朝中官員數目較少的時期。據劉獻廷《廣陽雜記》記載,當時全國官員15000多人,在京官員才2500人,這些人管理一個偌大的國家,機構和官員的精、簡,真值得大加稱讚。
要知道,官員多了,人民的負擔就重了。要做到“以人為本”,就要替人民著想,為人民謀福利,就要在政府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上,切實做到“精兵簡政”!
官職常識——古代各級官員一覽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文天祥曾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隻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麵,世稱“藩鎮”。如《紅樓夢》中,“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的輔政機構,軍機大臣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三到七人不等。清末漢人隻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任過軍機大臣。
【軍機章京】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清末,譚嗣同曾被皇上超擢為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共同參與新政。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唐宋時期的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的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
【丞相】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師】其一,太師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其二,太師是“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中“太子太師”的簡稱。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文彥博曾被加太師銜,明代張居正曾被加太子太師銜。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追贈太傅。
【少保】其一,古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其二,古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亦為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製,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太尉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頂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
【禦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禦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禦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禦史。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禦史大夫、諫議大夫等。《〈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便是指禦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各部尚書的副職。如韓愈曾任唐朝刑部、兵部、吏部侍郎,袁世凱曾為清朝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如《荊軻刺秦王》中“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