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以前,中國人就已擺脫了采集、狩獵經濟,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曆經朝代更迭、滄桑變遷,但“以農立國”卻始終未變。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麵朝黃土背朝天,成了“苦難”的代名詞。
耕帝籍田——體味農業生產的艱辛
身為君王,要“知稼穡之艱難”,要體恤百姓的疾苦,不可一味縱欲享受,貪圖安逸。所以,天子要親自“耕帝籍田”,而後妃也要親自從事蠶桑,為全國百姓作出表率,以顯示朝廷對農桑的重視。
在古代中國,一切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農業管理職能也被納入了皇帝的權力範圍,曆代的重農政策都由皇帝本人推行,因而獲得了絕對的權威性。
北京城裏的先農壇,是明清時期皇帝舉行祭祀先農的禮儀,以及演示“親耕”籍田禮的場所。
在明代,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往返犁三趟,府丞捧著裝有種子的青箱,由戶部侍郎跟著皇帝播種。然後,禮部尚書和順天府尹接過耒耜、牛鞭,皇帝上觀耕台看三公九卿籍田。親耕儀式後,皇帝還要聽禮部尚書跪奏所耕的畝數。
在清代,每年農曆三月上亥日籍田禮舉行的前一天,戶部、禮部官員要和順天府的官員把耕籍器具與農作物的種子送到太和殿,請皇上過目,再由順天府官員送到先農壇籍田處。
舉行籍田禮的那天清晨,午門鍾鳴後,皇帝身著禮服,坐著龍輦,在文武官員的簇擁下來到先農壇。皇帝先行祭禮,然後換上龍袍,來到親耕田。親耕田共一畝三分,旁邊還有十二畦,由三公九卿從耕。
另外,皇帝要將處理農政作為自己的日常工作事務,尤其在緊要的農時關頭,更要加強農業的管理工作。皇帝如此看重農政工作,下麵的官員在農業方麵更是絲毫馬虎不得。一個好官,一定要管理好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這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關鍵標準,如果哪裏土地肥沃、桑麻茂密、六畜興旺,那麼其地方官就會受到嘉獎或提拔。
總之,在古代,農業是最為重要的產業。這個產業的勞動者——農人的工作,對於推動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耕智慧——肥料、農具、耕作法
雖然農業生產必須要上應天時、下宜地利,但是並不是說人要被自然條件所束縛、控製。古代農民在耕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作用,使農業生產從簡單地依賴、利用天時和地利條件,變為主動積極地幹預自然界的物質變換,努力奪取農業豐收。
農作物的成長與一年四季的節律是相對應的。一般來說,春種秋收,在北方隻能一歲一收,南方也隻能一歲兩收,這是人們被動利用“天時”的生產方式。但是,各種農作物各有不同的播種期和生長期,它們對光照、濕度、熱度和溫度等生態因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人們可以在同一塊農田上錯開時間種植不同的作物,以達到“一歲數收”的目的。
人多地少,也是古代社會一個日益凸現的矛盾。為有效地擴大耕地麵積,古代的農人在長年的耕作勞動中,總結發展出了多種墾田的技術。如與水爭地的圍田,以及與山爭地的梯田等。
圍田
圍田,是開墾低窪土地,尤其是河灘地的一種方式。南宋時期,圍田技術發展到了高峰。其具體做法是,在低窪地、沼澤地、陂塘、湖泊、河道邊灘地上,用修築堤岸的辦法,將地圍起來,開辟為農田。堤內為田,堤外為水。
我國古代的農業肥料,來源十分廣泛。根據來源不同,傳統的肥料可以分為大糞、牲畜糞、綠肥、渣糞、骨蛤糞、皮毛糞、生活廢棄物糞、泥糞、礦物肥料等。其中既有有機肥,又有無機肥。在施肥時,要考慮“時宜”“地宜”“物宜”。就是說,在不同的季節要施用不同的肥料;要根據不同的土壤性質施用不同的肥料;要根據不同的作物施用不同的肥料。
農具是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生產工具,農具的改進和發明是農人很關心的問題。耒耜、犁、耬車、翻車等,是曆代農業生產中都要用到的重要工具。
傳說,神農發明的“耒”,原本是一個削成尖頭的木棒,用來破土、打穴、播種等。後來為了提高破土的能力,索性在耒的一端安上一個石製或骨製的“耜冠”,從而發展成了一種新的農具“耜”。
犁是一種由耒耜發展而來的耕地農具。犁的出現使以前由上而下、間斷式的破土方式變成了由後向前連續推進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耕地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