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廚師——治大國若烹小鮮(1 / 3)

“膳夫”是西周時設的官名,主管周王的食、飲、膳、饈。膳指飯食,後引申為做飯食的人,即廚師。膳夫也稱“庖子”“庖人”“庖宰”“庖丁”。《莊子·養生主》中說:“良庖歲更刀。”庖有“廚房”之意,凡在廚房工作的人,都可稱庖丁。此外,“宰夫”“廚人”“烹人”“湯官”等,也都是指“廚師”。

彭祖——中國首位專業廚師

原始人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尚處於自然飲食狀態。學會用火之後,人類進入了調製飲食的階段。最初的熟食法,僅有燒、烤兩種方式,之後很久才出現了煮法。煮法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調製出了混合食物。

食物的蒸法,大概發明於殷代。殷墟出土的器物中,有一種叫“鬲”的煮具;同時還有一種叫“甑”的蒸具,它的下部可以注水,中間用一塊有孔的板隔開,上麵放糧米。

中國的傳統飲食,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中國古代社會是農業社會,各地植物的品種不同,因此得以形成各具特色的菜係。

熱食、熟食

國人自古喜食熱食、熟食。《呂氏春秋·本味》稱:“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其中已含有中國烹飪法的基本思想。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此話有一定的道理。實際上,先秦一些有名的廚師,後來都成了治國安邦的大人物。

傳說,上古時代的彭鏗精通烹飪手藝,因而得到堯帝的賞識,受封於古彭城後,建立大彭氏國,封地就是今日的徐州。屈原的《天問》中有一句:“彭鏗斟雉,帝何饗?”王逸注雲:“鏗好和滋味,進雉羹於堯,堯饗之,而錫以壽考,至八百歲。”雉就是野雞,彭鏗製作的野雞羹滋味很美,堯帝很愛吃。彭鏗懂得烹飪之法、飲食之道,所以很長壽,人稱彭祖。他堪稱中國首位專業廚師。

中國曆史上首位有年代可查的廚師,是夏朝的中興之主少康。他在幼年時,曾當過放牧牛羊的小頭目。後來,其父被寒浞殺害,他逃奔有虞氏,在那裏做庖丁,專門負責管理庖廚事務,也參加庖廚勞動。後來,他在別人的幫助下攻殺寒浞,從小廚頭一躍而為國王。

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也是一位名廚。伊尹的養父是一名庖人,受家庭的影響,他不但從小就常在廚房中勞動,還曾當過酒保,精於烹飪之道。後來,伊尹作為有莘氏之女的陪嫁傭人,到了商湯那裏。他為了接近商湯,獻上自己的治國之策,就背著玉製的鼎,抱了砧板,燒製了“鵠羹”獻給商湯。他教給商湯烹飪之術,並以做菜喻治國之道。中國最早的烹飪學理論名篇《本草篇》,記錄的就是他們談話的內容。商湯慧眼識英才,很快就任命伊尹為宰相。

聚食製

中國曆來盛行聚食製,炊間和飲食地常在一處,如吃火鍋就是典型的聚食。後來,從聚食製中又衍化出筵宴,這種就餐的方式融入了中國“禮”的思想。筵宴的食品配製比較精致,品種和數量也很豐富,其發展水平常是一個地方文化發展水平的縮影。

相傳,薑子牙在輔助周文王之前,曾經長期從事廚膳烹庖行業。《說苑》載:“呂望行年五十,賣飯棘津。”他還在殷都朝歌當庖屠牛,後來又在黃河名渡的孟津當廚賣飯,葷食素饌他都拿得起來。

可見,古代早期的廚師一般都在宮內,為諸侯、國王服務。《周禮》記載宮廷廚房膳夫的職責,有庖人掌割、烹人掌烹,內饔掌煎、外饔掌和,等等。周代名廚還能做“八珍”,八珍的操作技巧,對後代烹飪有很大影響,至今還為廚師們選用。

中國飲食習俗的上述特點,為廚師的技藝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對中國豐富燦爛的烹飪文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興旺發達的漢代飲食業

中國的夏、商、周三朝雖有不少名廚,但廚師的活動僅被局限在王侯貴族家中,尚未形成一個廣泛的飲食市場。據考證,商湯時期已有酒店,但還沒有飯店。以後雖有朝歌牛屠、孟津市粥、宋城酤酒、燕市狗屠、魯齊市脯,可惜規模都不大。直到西漢“文景之治”時,伴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飲食市場才興旺起來。

西漢的都城長安,“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隨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市場內已有飲食店了。由一些漢墓壁畫,也可看到漢代廚房的規模之大。廚房內有監工,有殺牛的,有放置耳杯的,有手持漆盤上菜的。

廚師工作服的出現

漢代廚膳操作人員已有了專門的工作服,包括緊身的“攘衣”“犢鼻揮”式的圍裙、名為“青韞”的護袖。這種從實用出發的廚師工作服,一改平時寬大飄灑的衣服,在烹飪時既幹淨又利索,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漢朝時,廚膳勞動分工也更加周密精細,出現了割烹合作、爐案分開的新局麵。潘嶽《西征賦》中說:“雍人縷切,鸞刀若飛。……紅鮮紛其初載,賓旅竦而遲禦。”不難看出,漢代廚師的刀工已是相當精湛。在一些大的廚房內,分工也更細,有專門負責切配加工的,也有專門烹調食物的,爐子與案板各司其職。

漢畫像磚上雕刻的畫麵,生動、具體地反映了當時飲食市場的一些情況。在四川廣元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磚上,畫麵左麵門垣上,題有“東門市”三字的題記;門內側設一灶,灶上有釜炊之器,有一人在灶前操作,並回首與人招呼;內有六人,兩兩相對,互為交易。右邊有市樓,樓頂上懸有大鼓,樓下有賓主互談,上有隸書題字“市樓”。

漢代飲食市場的興旺,為廚師提供了用武之地。在當時的長安市場上,“熟食遍列,燔炙滿案,眾物雜味”,菜肴品種很多,嫩羊乳豬、小馬鞭莖、煎魚切肝、醃羊醬雞、白切肉、爛煮羔羊、甜味豆漿、燉小鳥、燒雁羹等,無所不有。

廚子富豪

《史記·貨殖列傳》載:“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說的是濁氏靠賣胃脯發了財,富比王侯,出門時坐騎相連。濁氏胃脯,常在農曆十月製作,先燒沸湯,把羊胃焯洗幹淨,然後在羊胃中放花椒末、生薑末等拌好了的香料,放在太陽下暴曬,使其幹燥。這種胃脯可以久貯不敗,味美易製,銷路很廣。此外,濁氏還發明了香肚,是一位善動腦筋的廚師。

漢代飲食業發達,“胡食”大量湧入,如貊炙、鹽鼓百合、胡餅等。貊是一種動物,廚師將它全體炙烤,然後用刀割下肉來吃。“絲繩提玉壺,金盤膾鯉魚”,指的也是一種胡食。此外,胡人還開設酒店,出售特質的桐馬酒等。如辛延年《羽林郎》詩雲:“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倚仗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