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語(1 / 1)

關於西施,史書上記載不多,有的甚至語焉不詳,但是民間的各種傳說一直在吳越大地上流傳,有褒有貶有正麵肯定,也有隱隱的滅國之恨。可能是地域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所以流傳的版本也有差別,普通百姓側重了西施的美麗,權謀家看到了計謀,年輕人看到了愛情……可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從本人的角度,西施故事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永恒的、是值得提倡的,理順這種關係,對愛國主義有極大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個無錫籍作家,一直想把西施的各種故事整理串聯起來,彙編成一個完整的符合現代人口味而又合情合理的故事。

2019年受香港某導演啟發,以及在無錫政府、西施古裏等各界人士的支持鼓勵下,本人開始進行了這方麵的構想。

創作過程中,我也碰到了許多難題,比如:傳說中的吳王是否好色?到底好色到什麼程度?作為一個君王是否可以因為好色而不顧一切、不顧家國的地步?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確有勵誌的成分,但是在亡國之中,他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西施的美色在越國覆吳的過程中,到底是不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有什麼樣的人格特點?或者說是人格優點和缺陷?這些問題也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曆史文獻記載寥寥無幾,答案難尋,傳說又普遍帶有老百姓簡單化的感情色彩。從本人的理解,古今中外人性是相通的,愛情是永恒的,萬事有因才有果。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曆史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吳越爭霸的故事也必定是在各種錯綜複雜因素的影響下的結果。思想到這一點,起筆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筆下的人物在我眼前就突然變得有血有肉鮮活起來。雖然不敢說一瀉千裏下筆如神,但是也順暢了不少。

關於西施的結局,比較代表性的傳說有泛舟和泛沉江二說,有美好,也有遺憾,此中的愛恨情仇恐怕不是一言能夠說盡的。考慮老百姓對美好事物的善意追求,所以結合曆史記載和傳說,本人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對其中人物間錯綜複雜的故事嚐試,希望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

故事取名“新傳”,是在相對還原曆史原貌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思維來進行的理解和演繹。書中所有女子表現出的爭寵、嫉妒、陰謀、殺戮,也是在該思想基礎上進行的解讀,整個故事雖然摻雜了一些現代社會的情感元素,便於現代人去理解,使故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閱讀口味。

鑒古閱今,曆史就是一麵鏡子,有善有惡,有經驗也有教訓。五千年以來在中國大地上,各種故事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挖掘和傳承其中的文化精髓,宣揚美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願,美麗的傳說永遠流傳,西施的故事促人向上。

美人紅顏榻上臥,英雄無處話淒涼。一段牽及家國仇恨的淒美愛情故事就這樣流傳至今,千古不朽。本書重點倡導了男女主人公為國家可以放棄個人情感,同時弘揚了吳越文化的底蘊。

盡管歲月的變遷,可那些被時代所淹沒的故事依然在不斷地改編。完稿後,娓娓道來,字裏行間看似沒有刻意突出感人點,實質自然而然的成就了感人的深度。我隻想用文字的方式為這部小說加於創新、改編,讓世人觀賞、解讀、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