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
天下九州之名阻。
位於秦嶺西首的這一帶高原峻嶺是秦國隴西郡與小月支部落交接的邊緣地帶,生活在這裏的百姓主要以放牧為生,牧人的鞭子下,牛、羊、馬等牧蓄在一塊塊草地上啃食嫩綠的青草,藍天白雲、青山草地,加上奔跑的牛馬,正是一幅風光獨異的草原景象。
西漢水奔流而過,在滋潤了兩岸的青草灌木的同時,也孕育出了沿著河流而生的諸多個小的不成樣子的壩寨。
祁山一帶生活的百姓多以羌、小月支人居多,秦人隻是在幾條河流經過的壩子附近建了零散的關隘和城池,以表示自己的存在。
這些個壩寨原本由秦國守邊的軍隊修築,目的是為了防止遊牧民族對秦國的入侵,在秦國強盛之時,祁山一帶駐有相當數量的軍隊,不過,隨著關東戰事的吃緊和劉邦軍的西進,驚惶之下的秦王朝不斷的征調隴西一帶的軍隊,使得這一帶兵力空虛,諸多的關隘被放棄。
勢力的發展從來都是此消彼長,秦人衰落之後,被長期壓製的羌人、月支人勢力開始漸漸抬頭。
月支是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少數民族,也是曆史上西遷中亞一帶昭武九姓之一的大宛國祖先,在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月支部落的勢力達到了頂峰,它們統治的範圍北到大漠,南到與蜀郡相接,西邊由占據了整個隴西,往東的話直逼秦長城的西首臨洮。
流星閃耀天際。
國有強盛與衰落的周期,秦是如此,月支也不例外。雄才大略的匈奴單於冒頓在擊敗了東胡之後,開始向西擴張勢力,月支人占據著河西豐美的草原,自然是匈奴人眼中的勁敵,更何況,冒頓還有受質於月支的屈辱。
公元前206年春,月支與匈奴爆發大戰,結果月支大敗,月支王也被匈奴人斬殺,在失去了首領之後,月支部落分裂為大、小月支兩個部落。當年冬,勢力較大的大月支部落不堪匈奴人的打擊,率部西遷,而小月支部落則選擇了固守祖先的地盤,他們與祁山以南一帶活動的羌人結為聯盟,共同對抗匈奴人的進犯。
如果一切如曆史發展的那樣,小月支部落在十餘年後,便會被匈奴人徹底的吞並,而在接下來的民族融合過程中,小月支的後裔們演變為羯胡的一支,在西晉末年大變亂中,胡人也隨同匈奴人一道進入中原,並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短暫政權。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一切的推斷都建立在秦國滅亡的基礎上,而現在,新秦複起,北伐在即,秦軍的足跡也將再一次踏上祁山這片大地。
作為其中的先遣者,胡林的心中充滿了驕傲,與之前危險的關東之行不同,胡林這一趟出使小月支,看似困難而實際上倒是沒有多大的挑戰性,由於祁山一帶與巴蜀有道路可通,加上兩地都在秦軍的控製之下,彼此間的商貿往來很是繁盛,如卓氏、蒲氏等有眼力遠見的商賈早已瞄準了北方的這一條發財的商道,他們的行跡已經搶在秦軍到來之時就開始‘征服’這一片異邦土地。
有商隊作為掩護,胡林不用擔心自己這一趟寂寞孤單,而為了保護他的安全,在蒙虎的授意下,一支約二百餘人的弩騎兵部隊正在胡林後麵遠遠的跟著,一旦發現有搶劫的強盜出現,這一支精兵會迅速出動,將那些貪心的狂徒追殺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