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隨著大明的衰落,加上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脅,他們不得不將本已給予得不多的水師資源挪用到了陸戰上,最可恥的是短視的皇帝們大量挪用水師餉銀,1425年停止海上遠征所節省的經費被用來賞賜皇帝的家屬,1436年,戰艦製造被大大削減,經費被用來修造皇帝的墳墓。

造成大明水師沒落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思想。

這個時代,講究的是地緣政治,一個國家以地界為標準,缺乏海權觀,缺乏對海洋戰略價值的重視。

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和朱棣。

朱棣大力發展水師,不過是想向四方蠻夷宣傳他的恩威,並沒有真正想著海洋戰略價值。

說到有海洋戰略眼光的,這個時代就隻有一個人。

那便是如今還在北平燕王府的馬三保,也就是鄭和。

鄭和艦隊的部分成員擁有海上探險精神,為此他們曾深入前人從未涉足的海域,他們實際上是進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然而他們悲慘的出身注定他們的努力是失敗的,這些中國古代罕見的航海家都是備受歧視的宦官,他們的成功隻能加重主流社會對航海的敵視。

就在鄭和他們千辛萬苦,遠在海外之際,朝廷的官僚們卻在勸說上位的朱棣放棄海外擴張的企圖,他們的理由是,外麵的世界太大了,它讓我們感到恐懼。

不久鄭和便被招回,艦隊在海港中爛掉,它的航海資料被兵部銷毀,停止建造遠洋艦船,嚴禁海外私人貿易,將近在咫尺的製海權拱手讓與他人。

海權觀念的缺失造成了國防戰略中的大陸軍主義,從而使水師得不到足夠的資源,從此大明的水師開始走向衰退。

原本可以稱霸世界的大明水師,卻因為種種因素,最終落得慘淡收場。

大明朝廷對於海權意識的缺失,造成了明朝海外利益的自動放棄,這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一個可悲的結局,當西歐為了建立海軍不惜像威尼斯銀行家借貸時,明朝兵部職方司郎中劉大夏卻將具有重要戰略價值,曆經鄭和船隊數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航海資料銷毀,而且受到明朝所有官員的稱讚。

可悲,可歎,可惜!

朱雄英當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再一次重演,他要利用大明水師的強大,打造一個真正日月不落的大明王朝!

此時的朱元璋當然不會知道朱雄英心中的想法,他看著自己這個執著的大孫,盡力平靜心態,道:“大孫,你這是在為攻打倭國做準備,咱說得對嗎?”

經過差不多一年的相處,朱元璋基本上摸清了他大孫的性子,他大孫想法和做事有時候雖然出人意表,但是絕對不會無的放矢,他做的每一個決定,也都是經過考量的,並不會想一出是一出。

可以這麼說,他大孫心性之成熟,更在當年的太子之上。

之前倭國的事情,他大孫就曾對他提及過,說是倭國境內有大量的金銀礦石,這讓他也是心動,但是他並沒有真正的要去落實,或者說他覺得時機未到。

而朱雄英並不否認,眼中閃過一絲狠辣,點頭道:“孫臣嚐觀史書,按照史書記載,倭國乃是秦始皇帝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前往尋仙未果,自二次出海後再未回歸,便在瀛洲繁衍生息,從而形成今日的倭國。”

“所以溯本求源,倭國,實乃我神州後裔!”

“如今倭國國內戰火連天,民不聊生,導致倭寇橫行,甚至侵犯到了我大明的邊界,為拯救我神州後裔於水火,並平定東南沿海倭寇,孫臣以為,咱大明作為天朝上國,有責任也有義務,替咱們的附屬國,替咱們的神州後裔,平息戰火,彰顯我大明天威!”

一番話落下,殿中群臣麵麵相覷。

好家夥,這太孫殿下連打仗的理由都想好了,而且還說得這般大義凜然……

。您提供大神反遊貓的大明:開局認朱元璋作爺爺!朱元璋黃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