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說:“天下的東西沒有毒過附子這種草藥的,但是高明的醫生卻把它收藏起來,這是因為它有獨特的藥用價值。麋鹿上山的時候,善於奔馳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時候,牧童也能追得上。這說明,任何才能都有長處和短處。北方的胡人熟悉騎馬,南方的越人熟悉駕船。形式和種類各不相同,相互換過來去做各自不熟悉的事,就不行了。”魏武帝曹操下詔說:“有進取心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進取心。陳平難道是忠厚的人?蘇秦難道是守信用的人?但陳平為奠定漢王朝基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秦幫助弱小的燕國收複了失地,這是用其所長的結果。”

由此看來,讓韓信去皓首窮經,讓董仲舒去橫刀立馬,讓於公去遊說四方,讓陸賈去執法辦案,他們一定不會有以前那樣大的功勳,也就不會有今天這樣顯赫的名聲。所以,“用人所長”的道理,不能不仔細研究。

魏人桓範說:“帝王用人,是根據時代的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爭奪天下的時候,首先要任用富有謀略的人;奪取天下以後,首先要任用忠臣義士。”晉文公重耳奪取政權前按舅舅狐偃咎犯的計謀行事,奪取政權後獎賞雍季的忠言。漢高祖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采用陳平的智謀,臨終時卻把自己死後鞏固政權的事托付給了周勃。

古語說:“和平年代,德高望重的人地位尊貴;戰亂時期,功勞多的人得到重賞。”諸葛亮說:“老子善於修身養性,卻不適合應付危難;商鞅善於進行法治,卻不適合施行教化;蘇秦、張儀善於遊說,卻不適合締結盟約;白起善於攻城掠地,卻不適合團結民眾;伍子胥善於圖謀敵國,卻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尾生的優點是守信用,卻不適合應變;前秦王嘉善於與英明的君主相處,卻不適合侍奉昏君;許子將善於評論別人的優劣好壞,卻不會籠絡人才。”這就是用人之所長的韜略。

【評議】

我們想講一個故事來評論上麵的話。春秋戰國時期,燕王對蘇代說:“我最不喜歡的就是那種說謊話的人。”蘇代說:“讓我來給您舉個例子,周地看不起媒人,因為她兩麵說好話。到男方家說女子長得漂亮,到女家又說男家的有錢。然而周地沒有自行娶妻的習慣。如果年輕的女子沒有媒人作介紹,即使老了也還是嫁不出去,如果不通過媒人而自己到處誇耀,也會困在家裏嫁不出去。要想不使自己的女兒困在家中,隻有靠媒人才行。國家的事情也是一樣,不靠權術就無法立足,不靠勢力就難以成功。而能讓人坐享其成的,隻有說謊話了。”燕王說:“您說得真是太好了!”

看來,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人,在什麼場合用什麼樣的人,實在是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

天時、地利、人和與開國帝王

【引言】

在中國古老的傳統中,“天時、地利、人和”被認為是決定事情成敗的三個關鍵因素,即使在今天,如果能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也是極有道理的。所謂“天時”,就是社會諸種條件的集合,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誰能利用好這一趨勢,誰就能獲得成功。所謂“地利”,應該理解為當事人所處的具體位置,這一點決定了當事人采取行動的具體方式、方法和時間。所謂“人和”,指的是人際關係,尤指能否得人心。在這三條當中,“地利”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去改進或是獲取,“人和”也可以通過努力結納、招攬,唯有“天時”最為難得,不僅平時難見,甚至百年不得一遇,用千載難逢去形容,有時亦不為過,況且一旦到來,天下英雄豪傑爭之搶之者不知有多少,所以,三者之中,“天時”最為重要。同得“天時”,占“地利”者勝;同得“天時”、“地利”,占“人和”者勝。這就是“天時”雖降於每一個人的身上,而成功者卻極少的根本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