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巴蜀文脈,讓曆史名人“活”起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哺育民族成長壯大的乳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十八大到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以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從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道德精髓、現代價值和傳承理念等方麵多維度、係統化地闡述了對待中華文化的根本態度和思想觀點。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的嶄新高度,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從傳統文化中提取民族複興的“精神之鈣”,“對曆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總書記的一係列著名論斷,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把中華文化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升華到一個新境界,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滄海桑田,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早已成為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華文明至今仍然噴湧著蓬勃的生機。四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曆史文化源通流暢、悠久深厚。舊石器時代,巴蜀大地便有了巫山人和資陽人的活動。新石器時代,巴蜀創造了獨特的灰陶文化、玉器文化和青銅文明。以寶墩文化為代表的古城遺址,昭示著城市文明的誕生;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展示了古蜀文明的不同凡響;秦並巴蜀,開啟了與中原文化的融通。漢文翁守蜀,興學成都,蜀地人才濟濟,文章之風大盛。此後,四川具有影響力的文人學者,代不乏人。文學方麵,漢司馬相如、王褒、揚雄,唐陳子昂、李白,宋蘇洵、蘇軾、蘇轍,元虞集,明楊慎,清李調元、張問陶,近現代巴金、郭沫若等,堪稱巨擘;史學方麵,晉陳壽、常璩,宋範祖禹、張唐英、李燾、李心傳、王稱、李攸等,名史俱傳。此外,經過一代代巴蜀人的篳路藍縷、薪火相傳,還創造了道教文化、三國文化、武術文化、川酒文化、川菜文化、川劇文化、蜀錦文化、藏羌彝民族風情文化等,都玄妙神奇、浩博精深。瑰麗多姿的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和獨特的文化品格,是四川人的根脈,是推動四川文化走向輝煌未來的重要基礎。記得來路,不忘初心,我們要以“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擔當,擔負起傳承曆史的使命和繼往開來的重任,大力推動巴蜀文化的傳承、接續與轉生,讓巴蜀文化的優秀基因代代相傳,“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四川曆史文化異彩獨放,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紅色文化影響深廣,曆史名人燦若星辰,這是四川建設文化強省重要的文化資源。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借助四川文化資源富集的優勢,持續深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先後出台《四川省“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意見》《建設文化強省中長期規劃綱要》等一係列戰略規劃及措施,大力推進古蜀文明保護傳承、三國蜀漢文化研究傳承、四川曆史名人傳承創新、藏羌彝文化保護發展等十七項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著力構建研究闡發、保護傳承、國民教育、宣傳普及、創新發展、交流合作等協同推進的文化發展傳承體係,不斷探索傳承守護中華文脈的四川路徑。
“四川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是四川啟動最早、影響最廣的一項文化工程。自2016年10月提出方案,經過八個多月的論證調研、市(州)申報、專家評審,最終確定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為首批十位四川曆史名人。這十位曆史名人,來自政治、文化、科技、藝術等多個領域,他們是四川曆史上名人巨匠的首批傑出代表,各自在自己專業領域造詣很高,貢獻傑出:李冰興建都江堰,功在千秋;落下閎創製《太初曆》,名垂宇宙。李白詩無敵,東坡才難雙;諸葛相蜀安西南,杜甫留詩注千家。大禹開啟中華文明,則天續唱貞觀長歌。揚雄著述稱百科全書,千古景仰;升庵文采光輝耀南國,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