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0007奧古斯丁是“上帝真正的愛慕者”,教父哲學家,公認的天主教神學權威,也是基督教哲學的“真理台柱”,他與托馬斯•阿奎那同為兩大師,居於中世紀基督教發展的中心地位。在西方世界,奧古斯丁常常被稱為“第一位現代人”,學術界關於他是否是一流的思想家也有一些爭論。但奧古斯丁無疑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不管他是不是一流的思想家,他都對思想的發展產生了一流思想家所造成的那種廣泛、深遠而又複雜的影響。他奠定了西方教會形式的基礎,規定了基督教教義。他確定的這種教義在中世紀基督教世界支配了一千年,開啟了許多教派並且成為這些教派的思想來源。路德、加爾文創立的新教從他那裏得到啟發,神秘主義者聖安瑟爾倫、聖弗朗西斯、帕斯卡、波舒哀、蒂利希等也從他那裏汲取了靈感。他最主要的著作是《懺悔錄》,這是一部宗教著作、一部哲學著作、一部文學著作,它奠定了奧古斯丁持久的聲名,許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希波的主教,但必定知道《懺悔錄》的作者。
奧古斯丁(公元354年———公元430)生於北非塔加斯特城(今阿爾及利亞蘇克阿赫拉斯),父親是異教徒,母親是基督徒,他自幼受到母親很深的影響,但他沒有正式領受洗禮。奧古斯丁出生時,北非已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並在羅馬文化的籠罩之下。他被送進當地最好的學校,接受了正規的羅馬式教育。後來他又到迦太基學習文法和雄辯術。19歲時,奧古斯丁開始愛好哲學,因熱心探索惡的來源而皈依摩尼教。畢業後,他在迦太基城做雄辯術教授。公元384年,他渡海至羅馬,任米蘭城雄辯術教授。在這裏,他受該城大主教安布洛斯的深刻影響,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他曾醉心於新柏拉圖派的著作,經過一個懷疑一切的階段和一次劇烈的思想鬥爭,他真正從靈魂深處信奉了基督教。公元388年,他回到北非,加入教會,不久便獲得了教會的高級職位。公元395年,他升任希波主教。從此,他把所有的精力貢獻給教會,參與教會的一係列活動,與教內各宗派展開論戰,反對種種異端邪說,最終成為基督教的神學權威。公元430年,汪達人圍攻希波時,他因病逝世。
奧古斯丁是教父哲學最典型的代表,他第一次從哲學上全麵係統地論述了基督教的教義,討論了當時最重要的神學和哲學問題。他是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個,有“迦太基的亞裏士多德”之稱,除了書劄和布道詞以外,他自己提出修訂的著作達93種。他重要的著作有《懺悔錄》、《上帝之城》、《三位一體》等。
《懺悔錄》是一部複雜多義的著作。“懺悔錄”一詞,其古典拉丁文原義為“承認、認罪”,在教會文學中轉義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含義。奧古斯丁此書著重後一種意義,即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澤,從而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種意義,將其視為奧古斯丁的自傳和個人懺悔,“懺悔錄”遂成為“自傳”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