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詩經:風 序 言(1 / 1)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早期至春秋中葉,也就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500餘年裏的詩歌作品。現存的《詩經》傳本共311篇,其中6篇有目無文,所以實際是305篇。《左傳》中引用過幾篇《詩經》的題目和詩句,不見於現存《詩經》傳本,或者詩句有差異,可能是《詩經》佚詩。西漢時期,《詩經》被納入了官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得以很好地保存和傳承。

《詩經》的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代一般認為是孔子刪訂了《詩經》。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這是孔子勸勉弟子讀《詩經》的一句話,這句話成為後世認識《詩經》的一個基準。古代的貴族們把學《詩經》作為必修課,因為讀《詩經》不但能夠知禮俗,還能涵養性情,培養談吐。此外,孔子對學《詩經》還表達了一個態度:“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多識於鳥獸魚蟲之名。”直白說就是“年輕人應該學《詩經》,《詩經》可以激發情誌,可以洞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賢達,可以刺諷不平……還可以通過它學習鳥獸魚蟲等博物學知識。”也就是說,《詩經》本身是非常豐富的,現代詩歌所謂的認知、審美與教育,都已經存在於這裏。

《詩經》是漢語的泉源之一,如果沒有《詩經》,漢語的豐富性要大打折扣。我們現今使用頻率很高的一些詞語、成語、俗語和典故,都源出於《詩經》,如形容美人的“窈窕淑女”,形容男子的“孔武有力”,形容傷心的“涕泗滂沱”,形容失眠的“輾轉反側”,形容謹慎的“戰戰兢兢”,形容憂慮的“憂心忡忡”,形容辛勞的“夙興夜寐”,形容孤獨的“獨行踽踽”,形容意誌堅決的“舍命不渝”,形容言談的“巧言如簧”,形容敬仰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形容自然的“風雨淒淒”“風雨如晦”“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此外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俗語,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真可以說俯拾皆是。

讀《詩經》的意義何其深遠。

這本書每個篇目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原詩,也就是《詩經》篇目的原文。《詩經》裏有很多生僻字,有些字的讀音與我們現在讀音不同,編者都為之一一注音;第二部分是注釋,除了對其中詞句必要的釋義外,最重要的是對詩中涉及的一些先民文化進行簡明扼要的解釋,以便讀者對《詩經》古老的表達方式有基本了解。注釋工作非常繁瑣,既要清晰明了又不能太過雜蕪,為此編者參照了多本清代學者的《詩經》注本,如方玉潤《詩經原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等;第三部分是譯詩,《詩經》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距今已經兩千多年,有些文字比較古奧,語序和詞序也和現今有很大的不同,理解起來頗費力。如果照釋義連貫譯成大白話,固然便於理解,但卻喪失了詩歌本身的美感。因此,翻譯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要兼顧詩歌的聲韻之美、格律之美和思想性。《詩經》的一大特色是“重章疊句”,有些句子之間隻有一個字的差異,如果照句意直譯,無疑會減弱詩句的力量。編者嚐試將譯詩翻成多種形式,有的譯成五言,有的譯成七言,有的譯成現代詩,無論哪種形式,都盡可能地保留中國詩歌的韻味在裏麵,力求做到表達的多樣性,讓讀者意識到漢語的音樂之美、形式之美與永恒的力量;第四部分是延伸閱讀,有的涉及曆史故事,有的涉及民間傳說,可以說是《詩經》的“周邊”。通過這種方式,引導讀者對《詩經》這部古老而珍貴的作品產生興趣,並對先秦時期的社會文化有大致的認知和了解。

這本書是適合大眾翻閱的,尤其建議中小學的孩子們閱讀學習。一個人年少時的經曆、感觸、熏陶和閱讀,在他的一生中也許並不會有太過明顯的映現。但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存在的,它會成為一種內核,深藏在生命的深處,成為精神與氣質的泉源。

王小波先生曾說,我們隻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有詩意的生命。

是為序。

編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