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①,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注 釋

①萊朱:傳說是商湯手下的賢臣。

②太公望:即呂尚。散宜生:姓散宜,名生,周文王手下的賢臣。

譯 文

孟子說:“從堯、舜到商湯,間隔五百多年,禹和皋陶,是親眼見證過堯、舜之道;至於商湯,則是耳聞堯、舜之道。從商湯到周文王,間隔五百多年,伊尹和萊朱,是親眼見證過商湯之道的;至於文王,則是耳聞商湯之道。從文王到孔子,又間隔五百多年,太公望和散宜生,是親眼見證過文王之道;至於孔子,則是耳聞文王之道。從孔子到現在,間隔一百多年,離聖人的時代並不遙遠,離聖人的家鄉是這樣接近,卻沒有人親眼見過聖人之道,也就沒有人可以耳聞聖人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