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扶貧和脫貧攻堅戰,是人類曆史上以最短的時間讓一個最大群體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一場偉大革命與史詩性戰鬥。什麼樣的方法和方式,也就是什麼樣的“道”,將決定其成敗。
我們同樣清楚地看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70多年裏,扶貧和幫扶工作從來就沒有停頓過,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然而,沒有停頓和停止過工作,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比較好地實現了黨和人民意誌的統一。也許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心係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對那些長久處在貧困生活中的人民群眾的特別關切,新中國成立以來,扶貧和幫扶問題是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要工作之一,也一直掛在許多領導與幹部的心頭。然而,一些貧困地區和貧困百姓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擺脫貧困,這一方麵主要是由於我們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從貧困和落後的舊製度下脫胎出來的大國,經濟基礎薄弱;另一方麵,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前二十幾年國家的發展始終是在停停走走的曲折道路上行進。
偉大的改革開放曆史潮流,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式,也改變了社會的整體形態。靠近大海和與大海相伴的東部發展了,日新月異地奔騰發展著……於是發展著的東部和仍然落後與貧困的西部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到了無法比較的“天壤之別”。如何在這種形勢下,平衡與協調東西部的發展步伐,讓西部人民也能擺脫貧困,走向幸福富裕的前方,便成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戰略思考與布局。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生前為此提出了“兩個大局”戰略。
方向明確了,“道”如何走,能走多遠、多光明,這是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需要努力和清醒地去探索與實踐的。
有了這條光明之“道”,行走在“道”上的人便會很多,而此時每個行者的方式並不一樣,選擇攜手同行的比比皆是,有成功的、美滿的與和諧的,亦有半途而廢的、離心離德的、有始無終的、虎頭蛇尾的……隻要你能說出來的,現實中皆有之。那麼,如何實現奮鬥的目標、共同的理想,走向美好的未來呢?
毫無疑問,攜手合作、共同努力,這是解決落後地區廣大民眾生活貧困問題的舉措中最值得推崇和讚賞的偉大行動。這個世界是人通過自己的力量在改變著一切的,或創造,或毀滅,或沉淪,或飛躍,皆是人的力量,而在人的雷霆之力中,唯有產生於內心的愛之力最巨大,最不可摧毀,最能創造奇跡。
你和我會是怎樣呢?
可,你是誰?我又是誰?我們又是何樣?我們可否攜手同行,友愛如賓,共創幸福未來?
天在看,人心忖……
你是誰?遠方的你,與大海相伴,大海邊的人說你是他們的保駕護航神,於是“遠方的我”開始認識“遠方的你”。
慢慢地,我和我們的孩子與老人們都知道了你,因為你是傳說中的中國女海神,你的名字在沿海地區家喻戶曉,甚至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知道,而且你的名字本身就充滿了慈祥與愛意——媽祖(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慈祥與愛的鼻祖)。
到了海邊,我們才知道你的傳奇並非全是虛構,你有你的真實姓名:林默。你的父親是名聲顯赫的五代閩王都巡檢林願。如今在福建湄洲島,人們仍然可以找到林家世代在海上經商的痕跡。傳說當年,林家的老爺剛剛去世,出海的任務從此落在兒子林願的身上。然而林願首次出海就極為不順。原來出海做生意沒有官府的保護其實寸步難行,林願因此也明白了父親在世時為什麼非得買個都巡檢的官帽子的真正原因。學著父親的樣兒,林願也花大錢買下一個方便經商的都巡檢的官帽子。於是,林願也由一介布衣變成了官老爺,他不僅可以收過往船隻的稅,而且自家不必交稅,故而林家在海上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家產也開始日益豐厚。
後來,林願娶了一位名叫小華的女子為妻。小華沒幾年就為林家生下四個兒子,但是不知何故,四個兒子貌不出眾,且身體瘦弱。林願怕將來香火不旺,便陪著妻子到千裏之外的普陀山去許願,請求觀世音菩薩再賜一子。
觀世音菩薩早就知道林家樂善好施,為官清廉,慈悲為懷,且不辭勞苦來普陀山許願,隨即就對身邊的徒兒龍女說:“龍兒,日後你就投胎到林家,以了結這個緣分。你去了之後,要施愛為先,造福眾生,在海上可隨時降伏妖魔,替天行道!”
龍女聽了,極為不解地說:“可是師父,林家求的是兒子呀!”
“這是天意。”觀世音菩薩說。
龍女知道不便再問,就投胎到林家去了。
林願夫婦從普陀山許願回來,沒過多久妻子就有了身孕。來年三月二十三日的午時,青天白日之下突然一聲巨響,隻見林家宅基前後,紅光閃閃,林府周圍清香撲鼻。原來林家產下了一位“千金”!見女嬰長得可愛,又不愛哭鬧,所以林家給其取名為“林默”。
小林默長大之後,常去看海,並為經常出海經商的父親祈求平安,同時也為所有出海的父老鄉親祝禱。後來人們漸漸發現,林默有著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預知海上的風暴,還知道哪裏會發生海難。這樣的奇事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於是海邊的人們都覺得林默很不尋常,說她是天上的仙人下凡。
至北宋宣和年間,有一朝廷高官出使高麗,在海上歸途中突遇風暴,由於得到媽祖的保佑,其避過一難,安全返回了大宋。此官後來上疏大宋皇帝,請皇帝下旨加封海神媽祖。宋徽宗對林默的事跡早有耳聞,於是特敕封林默為“湄洲神女”,並題廟額“順濟”,意為:救人苦難,造福天下。朝廷還專門派人在湄洲島修起了媽祖廟。
媽祖和媽祖廟從此在中國海疆乃至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傳揚開來,甚至還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媽祖開始被奉為“中國女海神”。
“媽祖”二字,其實最早是葡萄牙人叫出來的。他們到達中國的澳門後,就給中國的這塊島地起名為“媽祖”,所以後來也有西方人稱中國的海疆之地為“媽祖地”。葡文中的“媽祖”為“MACAU”,英文中“媽祖”為“MACAO”,後來廣東人將這英語音譯為“媽祖”。
媽祖(廣東譯語)——海上女神(西洋語義),我們可以從這東西方文字的內涵中感受到一種全人類普世的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媽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東方道德之美、之愛的深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