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撚軍英豪任化邦的傳奇故事。
清朝同治年間,豫魯皖一帶廣泛流傳著“論刀論槍數魯王”的民間歌謠。傳頌中的魯王,就是當時撚軍年輕將領、太平天國魯王任化邦。
十九世紀中葉,鹹豐同治年間,天災不斷,難民遍野。對清朝政府來說,可謂是一個多事之秋。各地烽煙四起:太平天國廣西起義,建都江寧,北伐西征;撚黨淮北建軍,一呼百應,席卷兩淮,稱雄豫魯;民團江淮崛起,連圩數千,擁眾十萬,割地稱王;更兼洋人入侵,肆無忌憚,洋槍洋炮,威逼北京。
奉命於危難之間,清廷王爺僧格林沁、重臣曾國藩挑起軍事大梁。形成“南曾北僧”局麵,曾國藩率領湘軍將士,負責掃蕩太平天國;僧格林沁統帥滿蒙騎兵,負責剿滅撚軍。
受命於將敗之時,太平天國天京淪陷、撚軍淮北根據地被摧毀,撚軍年輕將領任化邦挺身而出,與太平軍遵王賴文光、撚軍戰將張宗禹等,“誓同生死,萬苦不辭。”建立太平天國新撚軍,領命“魯王”。
蒙古騎兵最著盛名,僧格林沁王爺粗中有細,在與太平軍、英法聯軍、撚軍的戰鬥中,勇猛無比。僧格林沁被朝廷譽為“天下第一騎”。
撚軍將領任化邦年輕有為,研究戚繼光戰術,創造出一套騎兵戰法,鐵騎奔處,所向披靡。在與清廷諸將領戰鬥中,屢占上風。被撚軍讚為“反清第一騎”。
一個是“天下第一騎”,一個是“反清第一騎”,同一時代,兩個第一,到底誰是晚清時代第一騎兵將領,隻能由後人評論。
本小說以鹹豐同治年間發生的大事為背景,精要地演義了清廷、太平軍、撚軍以及其他各種力量軍事格鬥的經曆,記述了魯王任化邦的敢於擔當的勇氣和僧格林沁王爺粗中有細的性格,兩個同時代軍事梟雄,最後不可避免總有一戰。
高樓寨之戰,是任化邦的騎兵與僧格林沁王爺的騎兵之間的終結之戰,整場戰鬥波瀾壯闊跌宕起伏。雙方統帥的騎技比拚、心理鬥智、地形選擇及最後的意外轉折,構成了這次戰爭的宏偉畫麵。這次戰爭後來被《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列為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之一。
除任化邦與僧格林沁外,書中對撚軍大盟主張樂行、太平軍遵王賴文光、袁世凱叔祖袁甲三、欽差大臣勝保以及中國第一個軍閥苗沛霖也有詳盡的描寫。曆史總是很複雜的,正義的人物未必十全十美,反動人物也未必沒有可敬可佩之處。書中人物的描寫,盡量尊重曆史資料,不敢以個人好惡而主觀下筆。之所以寫這本書,主要是想把這段曆史展現給讀者,讓大家記住,在晚清年代,淮北大地還有這樣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李鴻章對任化邦十分讚佩:“任化邦驍勇善戰,項羽之儔,人中怪傑,吾與將士不幸而遇此磨難。”最愛人才的他也十分傾心任化邦,謂:“此人可統帥十萬馬兵之戰將!若肯為我所統帥,是大清鴻福也!”
曾國藩則歎曰:“群賊之中,以任化邦之騎為最悍。”
誰是晚清騎兵第一將領,已經不言而喻了。就借用《李文忠公全集》中李鴻章的評判作為本書的結論:“任化邦稱雄十年,擁騎萬匹,東三省及蒙古馬隊悉為戰盡,實今日第一等騎將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