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處處繁花(代後記)(1 / 2)

終於寫完了,耗盡我一年的積累。如何來架構,很難,一旦思路定型,寫起來倒是很快的。

我想了許久,楊俊的生命軌跡,也就是安徽與湖北,於是我直接把她的人生經曆切分為安徽和湖北兩大段。安徽篇有現成的詩“楊家有女初長成”可命名,湖北篇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題目,有一天,寫到她的故鄉當塗長眠著李白,翻李白之詩時忽然看到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呀,我的心跳了一下,江城武漢是她的落腳地,“梅花”是她的藝術褒獎,至於是不是五月,倒不必深究了。就是它了。湖北篇也有了名字。

分成安徽和湖北的時候,因為地域文化的探尋,竟然發現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與一個藝術家的內在氣質那麼相似,不由得相信,文化遺澤對後世的文化創造的孕育,由此,探索城市文化和精神氣質也成了本書的一個個小部分。這真比隻談論楊俊本身更有意義。

兩個人生部分定下,記起康誌剛先生說到的,應該有她的藝術展現,她舞台的光彩從何而來,又有多麼讓人喜愛。於是,我再專辟一卷談藝術,想到她的一劇一格,我便用“橫看成嶺側成峰”來命名。

長江文藝出版社的編輯李豔十分認真,我們一直在交流,她想出了好多主意,比如說,應該有一個主題貫穿始終,我就在想什麼才是楊俊一生最主要的那根線呢?是藝,那就用藝串起它,這便是現在這一版每一卷的大標題。

既然是傳記,更多與她人生有關的記錄是不是也不能丟掉?想到她以後也許不會再專門出書了,我又增加《戲裏戲外》一節,她的人生品質,她為這個世界樹立的榜樣,她的朋友,她的家人,都在我的記錄中,而這些戲外的表述豐富著她的人生。

想到我寫作過程中用到的一些資料,我擇優作為附錄,那是她人生和藝術的另一個側麵,是我的寫作內容的反證。

這便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架構和內容。豐富則是豐富了,與其他傳記相比,體例好像不太一致,卻能完整地記錄一個藝術家的一切。看藝術時,隻為藝術,讀人生時,一口氣讀故事。我把黃梅戲的曆史放置其中,一是這樣的背景反襯,更能顯現楊俊存在的意義,二是讓故事不再那麼單薄,三也是對戲曲史的科普。我在這樣的曆史中,尋找她的端點。

楊俊說,要感謝這個時代。她在這個時代裏走向藝術舞台,也走向政治舞台。

她的人生有時代的軌跡在裏麵。20世紀80年代,我們戲曲還輝煌的時候,她在舞台上並沒有大展長才,但她趕上了電影電視的初期擴展。到90年代,戲曲求新求變,與人民生活有距離之時,她主演了兩部好戲,與時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好戲,獲得了她藝術上的高度。這是她藝術呈現最密集的時期。2000年之後,戲曲震蕩,她也進入震蕩期。之後,她的代表作就少了,除了她對藝術的嚴苛,還有時代的關係,我們的娛樂方式和人們的快節奏生活把戲曲衝擊得七零八落。她艱難地出了兩部代表作。她獲得政治地位之後,多數隻剩下了為戲曲呼籲和奔走了,戲曲的輝煌不再。

她也說,這個時代對戲曲來說也許不是最好的時代,但這個時代機會特別多,隻要努力,就會有收獲。隻要付出,就會有機會。這個時代開掘出了她更多才能。

這個時代,戲曲不是最強音,但她的人生軌跡卻對我們整個傳統文化的思辨是有意義的,對時代的思考也是有意義的。她的傳記但願擔負了這樣的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