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K^��《茶館》裏的封建餘孽們

老舍先生的三幕話劇《茶館》以三個時期——清末1898年初秋,民國初年軍閥混戰,20世紀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北京城裕泰茶館的變化,來展現這幾個特殊時期的社會風貌。老舍在表現這一主題時,選擇從“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入手,並把描述的場景定格在茶館中。在出場人物中,有眾多極具特色的人物,而其中的一些人物可以歸到一類中,這就是封建餘孽們,他們有以下幾類:

首先,是封建官僚,以龐太監為代表。

龐太監這個人物,在第一幕中出場,可是說是第一幕中的核心角色,也是整個第一幕事件的推動者。

在《茶館》中,龐太監是清朝太後麵前的紅人兒,權勢顯赫。如果放到曆史中的話,這個人物的原型也許是清末大太監李蓮英。這些太監善於揣摩主子的性格愛好,想方設法討好主子,在主子麵前表現得非常謹慎小心,而在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時則驕橫無比。劇本中龐太監就是這種人,他在北京城外擁有多處房產、田產,以至於到了第三幕中,龐四奶奶仍以此為依仗而為虎作倀。龐太監娶妻的這個橋段,也是曆史真實的反映。龐太監仗著太後的寵幸,在宮外耀武揚威,能幹的壞事都幹了。在劇中龐太監就和秦二爺產生了矛盾,這一矛盾正是封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

其次,是封建官僚的走狗,代表人物是宋恩子和吳祥子。宋恩子和吳祥子是清末的捕快。在清代,捕快是沒有工資的,隻有夥食補貼。那他們靠什麼維持生活呢?就是敲詐勒索!在《茶館》裏,宋恩子和吳祥子就一直在敲詐王利發。那為什麼他們總是往茶館裏跑呢?那是因為在當時茶館是三教九流的彙聚之處,一些不法分子經常在這裏出沒,所以他們就經常光顧茶館。而且,抓人也是他們謀取自己利益的一種。在劇中,他們喊著抓常四爺、抓學生、抓逃兵,隻要抓住了人,他們就可以向上麵討賞。並且,他們有奶便是娘,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給誰效力都是可以的,宋恩子和吳祥子的主子就更換了多次。可以說,這些人是封建勢力的鷹犬,執行著維護上一級利益的任務。

第三,是封建下層人物。代表人物是劉麻子、唐鐵嘴。

這些人物沒有特殊背景,隻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可他們幹的就是一些坑害老百姓的事。比如,劉麻子是“保媒拉纖兒的”,就是保媒的,可是在劇中幹的卻是販賣人口的勾當,就連給太監買媳婦這種事都幹,劇中還交代了劉麻子搗鼓著要賣一塊金表給鬆二爺,可見他還從事銷贓的業務。從這些活動可以看出,劉麻子就是一個坑蒙拐騙、無所不為的人。唐鐵嘴呢,作者說他是一個算命的,可以從劇中可以看出,這就是一個耍嘴皮子的。因為他在拉著王利發的手算命時,竟不記得當年是哪一年。所以說,唐鐵嘴也是個不學無術、坑蒙拐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