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妄聽之:此長彼消的才能
曆史上有許多末代皇帝,政權衰敗,才能低下,政治昏庸,在麵臨強大的對手時,弱肉強食退出曆史舞台,是無可奈何的。如東漢的獻帝,後蜀的阿鬥。但是李家父子和宋徽宗這樣的人卻是有才能之人,並被稱做“才華橫溢”的文藝名家;明熹宗朱由校也是一位勤奮的技術人才。依他們的天分,如果將投入文藝和木工上的精力用在治理國家上,雖不敢說能成為一代中興名君,但也不至於喪權辱國,成為亡國奴。但是,曆史錯誤地將他們推上政治的舞台,既害國又害己,臭名遠揚,國將不國。曆史證明,才能是涇渭分明的,它不像貨幣那樣,依照價值規律,可以實現等價交換。以此才能去兌換彼才能,在許多情況下可能等於零,甚至是負數。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方麵的投入多了,其他方麵則必定會減少。“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如果達到了癡迷的程度,還會造成個人價值觀的錯位,人才評判標準的偏頗,形成自己喜愛的就是最好的偏見,並會在複雜的社會活動中迷失方向,以至於害人害己。這應當成為一條曆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