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樣去結得人情,並無一定之規。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住極度的饑餓和困苦,或許還能幹番事業,闖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成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裏,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可信的眼神,這一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讚同的掌聲,這一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看到有人遇到難處時,他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其實,人在旅途,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幫人就是幫己。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你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他的意思是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這段話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
(2)給人好處別張揚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後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正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俠郭解。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麵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還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技巧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後,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過去有許多當地有名望的人調解過,但因不能得到雙方的共同認可而沒能達成協議。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麵子,我了結了這件事。我在感謝你的同時,也為自己擔心,我畢竟是外鄉人,在本地人出麵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由我這個外地人來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丟麵子。”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麵上要做到讓人以為我出麵也解決不了問題。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紳士、俠客還會上門,你把麵子給他們,算做他們完成的此一美舉吧,拜托了。”
維護關係要講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別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沒用處,肯定會被一腳踢開!”
(3)天下沒有一次性人情
張揚有一個高中同學,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兩人進入了同一所大學,剛開學,她就主動地當了班級幹部。有人說:地位高了,人就會變。自從她上任後,見到張揚,有時幹脆裝作沒看見,日子久了,二人就疏遠了,但她有時也突然向張揚尋求幫助。出於朋友一場,張揚總是盡心盡力地幫忙。可事後,她老毛病又犯了,張揚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卻無奈於心太軟。就這樣她大事小事都找他,其他朋友勸張揚放棄這份友情,這種人不值得交。當張揚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她傷心地流下淚,她除了張揚竟沒有一個朋友。
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是永遠玩不了“施恩”這看似簡單實則微妙的人情關係術的。比如說,給人幫助不能過於“挑明”,以免傷人自尊;施恩於人不可一次過多,否則會成為對方的負擔,雙方再難維持關係。
要讓人覺得有人情味,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與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人們在一起共事時,大家同舟共濟,共同的命運把彼此連在了一起,隻要采取合作態度,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關照,是最容易產生感情認同的。特別是在困難環境中,彼此相依為命、共渡難關、情誼深厚,可能終生難忘,交情將更為牢固。比如,當年不少知識青年從城裏到鄉下插隊,幾年中大家一個鍋裏吃、一個炕上睡,哪一個人受了欺負,大家一起為他鳴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轉化為深厚的感情,銘刻在各自的記憶中,不管日後分散天南海北,做了什麼工作,但誰也不會忘記這段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