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做人不能太單純——適當地保持一點彈性(3)(1 / 3)

華西裏耶夫斯基也會在最高軍事會議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講三條正確的意見,但口齒不清,用詞不當,前後重複,沒有條理,聲音含混,因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隻要使斯大林一個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著他又畫蛇添足地講兩條錯誤的意見。這會兒,他來了精神,條理清楚,聲音洪亮,振振有詞,必須使這兩條錯誤意見的全部荒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罷休。這往往使在場的人心驚膽戰。

等到斯大林定奪時,自然首先批判華西裏耶夫斯基那兩條錯誤意見。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璃,心情舒暢。接著,斯大林逐條逐句,清晰明白地闡述他的決策。他當然完全不像華西裏耶夫斯基那樣詞不達意,含混不清,但華西裏耶夫斯基心裏明白,斯大林正在闡述他剛剛表達的那幾點意見,當然是經過加工、潤色了的,不過,這時誰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見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一來,華西裏耶夫斯基的意見也就因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裏,變成斯大林的東西,而付諸實施。事後,曾有人嘲諷華西裏耶夫斯基神經有毛病,是個“受虐狂”,每次不讓斯大林罵一頓心裏就不好受。華西裏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隻是有一次,他對過分嘲諷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樣聰明,一樣正常,一樣期望受到最高統帥的當麵讚賞,那我的意見也就會像你的意見一樣,被丟到茅坑裏去了。我隻想我的進言被采納,我隻想前線將士少流血,我隻想我軍打勝仗,我以為這比討斯大林當麵讚賞重要得多。”

當年華西裏耶夫斯基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別人時,人們才明白這位軍事天才的苦衷和“心機”。正是他的“小陰謀”和在斯大林麵前的彎腰,才使得蘇聯紅軍得以用正確的方式擊敗了強大的德軍,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9.台上台下都自在

做人要有心機,無論在怎樣複雜的環境下,都能屈能伸,因為他們知道,學會適當的順應,可以避免“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

有一位在別的部門擔任科員的同事,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才幹,大家都知道他很想當科長,同時也都認為他有當科長的能力。後來他真的被提升了,看他每天辦公、開會,忙進忙出,興奮中難掩驕傲的神色。大家都替他高興,也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可是過了一年,他“下台”了,被調到別的部門當專員。據說,得知消息的那天,他鎖上辦公室的門,一整天沒有出來。當了專員後,大概難忍失去舞台的落寞,他日漸消沉,後來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再也沒有升遷過。

事實上,人生的舞台上台下台本就平常。如果你的條件適合當時的需要,當機緣一來,你就上台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點,如果唱走了音,演走了樣,老板不叫你下台,觀眾也會把你轟下台;或是你演的戲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就是要讓新人上台,於是你就下台了。

上台當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難免神傷,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要“上台下台都自在”。所謂“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寬心最好,不能放寬心也不能把這種心情流露出來,免得讓人以為你承受不住打擊;你應“平心靜氣”,做你該做的事,並且想辦法精練你的“演技”,隨時準備再度上台,不管是原來的舞台或別的舞台,隻要不放棄,終會有機會。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也很令人難堪,就是由主角變成配角。如果你看到電影、電視的男女主角受到歡迎、崇拜的情況,你就可以了解由主角變成配角的那種難過心情。

就像人一生免不了上台下台一樣,由主角變成配角也一樣難以避免,下台沒人看到也就罷了,偏偏還要在台上演給別人看。

由主角變成配角也有好幾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去當別的主角的配角,第二種情形是與配角對調。這兩種情形以第二種最令人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