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無法忽略哲學家的成就,真正的曆史是人的曆史,人的勞動帶來了物質的需要,人的思想推動了精神的超越。那些肉體逝去而靈魂不朽的思想家在曆史上占據著怎樣的位置,在人類文明演進的一次次飛躍中,那些精彩的語言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僅僅是我的這本書所要給予讀者的一點啟示,而更重的是,我渴望讀者通過了解西方哲人步入自己內心的最深處,幫助讀者看穿現代生活帶來的迷離困惑,清掃自我的心靈,脫離心智的束縛,找回生活的勇氣和力量,並且由於覺醒而心存感恩。覺醒。這是這本書的靈魂。隻要呼吸就是恩典,隻要活著就是喜樂,隻要靜心就是頓悟,隻要思索就是收獲。
為了滿足更多的中國讀者閱讀的習慣,在書寫的過程中我比較多的運用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來解讀每一位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和著作,揭示出不同文化的雷同和差異,通過對兩種相互沒有影響的不同傳統的文化係統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或不同的規律,進而讓西方哲學家的形象和思想更自然地走進中國讀者的心靈。中國是不缺哲學家的,諸如孔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但國人對他們的思想已經爛熟如心了,而如果不是專業的哲學工作者,大概對西方哲學家是比較陌生的,或者說是一知半解的。這本書,也許是中國讀者打開他們思想的一把鑰匙。
隨筆的寫作,作者個體的生活體驗和情感曆程是必要的。在介紹思想家的同時,融入寫作者的思考以及閱讀時的感覺,是我行文時常用的手法。隔離著遙遠的時空,打開自己的想象,從而完成和思想家的零距離接觸,和他們一起解讀和認識這個世界,感悟和啟示人生。將自己的靈魂附著於思想家的身上,是我愉悅的精神享受。空寂的懸崖邊忽然有了一聲鳥啼,於是我隔絕了驚懼和孤獨,換回審美的心境和目光。這是絕美的生命瞬間。我的寫作努力,正在於此。
西方哲學的發展也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因此在目錄的編排上,我是按照哲學家的出生時間為先後的。雖然我在寫作上並沒有采用這樣的順序,但是這樣能使讀者更全麵地了解西方的哲學史,更清晰地了解西方哲學的發展軌跡,在閱讀時有種順其自然的感受。
趙豐
2014年8月於翰麟苑